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这是自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被实践证明了的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甚至可以说是一条基本规律。最近几年,教育改革举措更是密集出台,全社会对此高度关注:基础教育学校“公民同招”、探索“三点半”课后服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试点高职本科、稳步推进高考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破除SCI至上、改革教育评价……涉及领域之广前所未有、推动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牵动利益调整之深前所未有。
为什么在始终不断改革的教育领域还会密集出台如此之广、之大、之深的改革举措,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但有一条是很清晰的,就是在这些改革的领域,其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背后真正的原因则反映出了教育发展观念需要调整甚至需要改革。教育改革千头万绪,改革观念居于首位。观念是认识论、观念是方法论。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对,柳暗花明,创造新境界;观念错,山重水复,难以突重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发展理念”,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五处提到“新发展理念”,他明确指出:“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这就表明,处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新发展理念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教育观念很难,但不是难到不可改。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它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的反映。教育观念有其自身属性,但也同时具备任何观念具有的主观性、实践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第一,教育观念既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也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来源于教育实践,又指导、影响教育实践。但教育实践的结果往往有长期和短期之分、有显性和隐性之别。教育实践结果的长期性表现就是百年树人,一代教育的好坏往往在二三十年之后才能显现出来。人生有涯但学海无涯,在一个追求实际甚至急功近利的社会,“一考定终身”的教育实践,自然引导人们向往一夜成名效应,迫使教育也追求速成,甚至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从而背离了教育初心。如何平衡教育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收获,需要一种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来指导。
第二,教育观念是历史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甚至是惰性。历史形成的教育观念,有的在现今条件下依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有的却阻碍着今天教育的发展。必须改变那些阻碍今天教育发展的陈旧的教育观念。
第三,教育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也在调整。我们既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观念的禁锢,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教育倡导。教育观念的历史性让我们领略到改革教育观念的难度,但教育观念的发展性也同时让我们看到改革教育观念的可能。
第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涉及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政府,也涉及教育产品的使用者——社会,既涉及教育的生产者——学校,也涉及教育的接受者——学生,因此,教育观念的改变,需要四者同时进行,单一主体观念的改变难以对教育改革产生系统的影响,这也是教育改革复杂之处。因此,在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改革教育观念,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同时发力,缺一不可。
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教育是政府基本公共职责的观念。大力发展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机会,全面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责无旁贷。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我们正处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市场竞争日趋复杂、激烈,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加速度发展状态。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得21世纪已经由一个“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变成“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新时代。在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之中,谁充分找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捷径,谁将真正掌握战略主动权。而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和主要途径。要牢固树立教育不仅是国计,也是民生的观念。教育不仅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一个负责任的现代政府要像抓就业、抓社会保障、抓医疗卫生、抓住房保障一样来抓教育。要牢固树立办教育是优化发展环境的观念。教育使一个地区充满活力,软实力得到提升,有利于政府引导社会发展、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提升地区吸引力。
社会是教育赖以健康发展的土壤,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正确、多元的成才观。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柔性的标准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才: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社会基础。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人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选择一个人,首先应该看他的专业、能力是否适合岗位需要,而不是只追求学历的高层次,从而克服直至消除目前社会上形成的不正确的简单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要树立正确、辩证的动力观。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根本的动力之一是人力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一种内涵式的动力,而不是单靠资金、项目、物质资源等外延式的动力。只有大力提倡教育、人才在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才会越来越紧密。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要通过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让学校成为学生梦想启航的地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既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为人师表,用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感染学生,当好学生的“筑梦人”。要树立多元价值评价标准的观念。学生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但只有成绩则过不了明天。因此,要摒弃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教育评价标准,采用多元的教育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能力的发展,牢牢把握学校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树立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观念。教育质量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在办学方提供与受教育者购买的关系中,也是关系到以人为本的问题。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办学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应当把它提升到以人为本的高度来认识,提升到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提升到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来对待。要树立为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观念。学校不是标准化生产的人才加工厂,而是面对一个个千人千面的活的灵魂,不能按照一个模子来塑造。“有教无类”是教育者应有的良知,“因材施教”则是教育者应具备的智慧和能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努力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要树立文化育人的观念。教育的核心在育人,中心工作在教学。育人自然体现在机会、质量、服务之中,但更重要的,也是带有根本性变革的是,学校管理的相关制度与平台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在学生管理、师生关系、活动组织等方面,要大力营造校园文化,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宽容人的价值追求,从而向解放人、发展人的更高目标做出教育的独特贡献。
家庭应该树立的教育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更要重视孩子健康身心的培育、家庭亲情的感染、思想道德的熏陶,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树立选择适合的教育观念。每个人是有差别和特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人,要根据自己不同的天然禀赋、气质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育,而不是只选择一种模式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个人的发展与不同类别的教育要求相结合,也才能与今后的职业选择相结合,从而使个人特点与岗位需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契合。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教育是人们对教育本质认识的飞跃,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会生存》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已使人们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规教育后便能应付一生的各种挑战,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使得劳动者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现代人已经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剧烈变化的社会中,担负着一定社会职责的个人只有不断地进行适时训练或再受教育,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职责,才能免遭落伍;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都处在信息剧增的恩惠和威胁之中,若要充分利用信息并与信息社会保持和谐的格调,传统教育必定要改变其形式和内容,树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因此,应该看到,学习不是一个人某一个时段的事,而是终其一生的事,在学习上一时的挫折并非是自己学习的终结。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