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一直在探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有着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前者侧重培养专才后者侧重培养通才。如果说短板理论是培养通才之依据,那么长板理论则是培养专才之基础。在短板理论看来,一个企业需要及时补短板,以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能;一个人亦需及时补短板,将自己的弱项补齐,以免影响个体的全面成长。而在长板理论看来,一个企业没必要样样产品都生产,而是把一样产品做到极致即可充分赢得市场,甚至在市场一家独大;如大疆的无人机、华为的通信设备、腾讯的微信平台;同样,一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成为熟悉各行各业的通才,只要是身怀一技之长的专才即有可能成为某一企业甚至行业领域的精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才培养为培养对象设定了多个目标,某一方面的“短板”会阻碍其成才之道;专才培养为培养对象设定了少数专门目标,某一方面的“长板”会铺就其成才之路。 多年来,中专学历的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大专学历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职业院校构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含有“专”字的机构或学者,往往象征着某些领域的权威性。如专科门诊、专家等。中专、大专学校所含有的“专”字,理应体现专门领域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权威性。人们在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时常会想到看门诊专科。原因在于里面的医生是某一科的专门人才或行家里手。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相对于本科,中专、大专含有的“专”字在人们心目中却也代表着更低层次的学历。在一些用人单位对学历片面追求的背景下,中专、大专毕业生就业空间常被本科毕业生乃至研究生挤占。中专、大专学校若要凸显和维持就业优势,不仅应鼓励学生学历的进一步提升,如就读职业本科或者其他综合类本科院校,更重要的是,在专才培养上下足功夫。
在人口出生率低下的全球背景下,家长们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面临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以专才培养作为类型教育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通过在普通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和技能学习关键期内及时发现和培养大国工匠夯实了基础。
随着更多的职业本科院校陆续成立,专才培养也应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区分于普通本科院校的通才培养。尽管职业本科在学历层次上与普通本科一样,但培养的专才更加聚焦于某一个行业以及某一个行业中的某些岗位(工种)的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后者则是侧重若干行业以及若干行业中的相关原理探索、规律发现以及技术发明。
相对于通才,专才往往在结构性就业矛盾出现的时候更具有针对性。这就不难理解,诸多企业在招录员工之时,更加关注专才而非通才。因为专才无须经过过多的培训环节,就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一些企业在招录员工时,首先想到的是能够迅速为自己带来利润的专才,而非很久才能创造利润的通才。
社会的确需要通才,但也需要各类有专门技能的专才。但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有的人恰恰在某一方面明显优于他人,学校教育应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当教育无法做到人人都全科优秀的时候,就要关注那些单科优秀的学生。自然界的众生,总是各有千秋。将每个人的“偏才”充分发挥出来,对于社会的发展,不也是构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人力资源库吗?
通才培养的模式显然不能也不应当被移植到专才培养模式之中。职业教育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指的是基于某一项技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基于所有技能的全面发展。职业学校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明显特征是培养“术业有专攻”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学校固然具备兜底的使命,但非常需要按照专业大类发现和招收那些具有特别技能或特别技能潜质的人加以重点培养,尤其对于那些因为偏科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的“偏才”“怪才”群体。技术技能人才固然需要各科文化课成绩符合一定的要求,但有些偏科的学生,比如理科成绩较差或者文科成绩较差,很难做到全面提高学习成绩,更难做到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再学好相应的专业技能。如果职业学校能够为偏科生提供适宜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某些单科或者少数几科文化课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与所擅长文化课相关的专业技能,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这一行业领域的翘楚。
在接受系统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在小学、初中阶段对某一行业产生浓厚兴趣的经历,继而萌发在这个行业成才的念头,却因为没有遇到相应的伯乐和专门学习机会而中途放弃,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走上了传统学习的轨道,进而因成绩不理想而被认定为学业上的失败者,再接着以失败者的身份重复学习,直到考取相对满意的高校为止,或者走向社会,从事一份并不热爱的工作。
多年来,一线学校常听到学生的呼声,即某些单科比较优秀但其他科目较差的学生因为总分不达线难以报考重点大学。从兜底招生向专才招生、从兜底培养向专才培养的转变,不仅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必要基础,而且将逐步扭转过去职业学校招生门槛较低的局面。从教育兜底的角度来看,注册即可入学。而从专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即使是兜底的教育入学前也需文化课摸底考试、技能潜质测试,并按照文化课基础和技能潜质基础的类别层次分班定专业实施针对性培养;如果不是兜底的教育,更需要凭借学生某一学科和某一领域技能的优势来招录和培养。这才是职业教育实现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
(作者:李树峰,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教师发展处副处长,教育学博士)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