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有多重要?

“双师型”教师对职业教育有多重要?

  发布时间: 2022-11-08      浏览量:1150


只有让职业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双师型”教师队伍才会成为职业教育真正的“刚需”


“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日前,教育部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方案和要求,明确各地职校应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支撑。

把前沿技术用到教学中

作为职业教育教师中的特定称呼,“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双素质”教师或“双职称”教师,也即“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早就提出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

但建设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知易行难”的现实问题。从职业院校的办学规律看,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然要求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要既懂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就按书本内容“纸上谈兵”,要产教融合,把前沿技术用到教学之中。

“不愿”与“不能”两大问题

从具体办学实际看,我国一些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愿”与“不能”两大问题。

“不愿”是由于之前社会把职业教育定位为层次教育,在很多人看来,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的教育。不少职业院校想摆脱这一定位和形象,就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而以学历为导向,参照普通教育学校办学,进而“不愿”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不能”则由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足、投入不足,不少职业院校缺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教育资源。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中,职业院校教师的薪酬待遇、职称评审,不如普通院校的教师,一些职业院校也参照普通院校的教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职业院校教师。

而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低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2020年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总投入为2758亿元,占当年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13999亿元的19.7%,而当年,专科在校生数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4.4%。这样的投入水平,也就制约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让职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

解决“不愿”问题,就需要切实按照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把职业教育建设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建设出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这是让职业教育安于职业教育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举办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只有让职业院校回归职业教育定位,“双师型”教师队伍才会成为职业教育真正的“刚需”。

解决“不能”的问题,则需要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师资建设的投入。从最简单的逻辑分析,“双师型”教师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更高,这样的“双师”也就应有更高的收入待遇。

因此,要落实“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这一建设任务,就要有相应的教育投入保障,提高教师招聘标准,并加大对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把职业院校开设技能课程,实施技能课程教学的过程,技能课程质量等作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指标。这就会促进职业教育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开好技能课程,并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就此而言,落实“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的任务,也是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牢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各地教育部门与职校,应加快对标对表,严格落实这一要求,提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撰稿 / 熊丙奇(学者)


来源:新京报评论

上一篇:中国信通院||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2年)

下一篇: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高德毅先生:教育急需抓住时代之机,主动迎接挑战,积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