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中高职贯通与五年一贯制两类培养模式之比较研究

中高职贯通与五年一贯制两类培养模式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 2022-11-24      浏览量:1623
摘要:伴随“优化类型定位”成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间多种培养类型并存,清晰地区分不同类型的长学制办学模式,凸显各自的特色和实效,是构建职教体系应当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高职贯通和五年一贯制两类长学制培养模式在“办学主体”“专业体系”“课程实施”“学籍管理”四个层面的比较分析,为未来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积累一定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长学制模式 办学主体 专业体系 课程实施 学籍管理


01

引言

随着《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出台,“优化类型定位”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清晰展示出来。回顾“十三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在体系贯通方面做了充分的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探索,建成中高职贯通专业点183个、中本贯通专业点61个、高本贯通专业点16个。2019年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的出现,进一步促成了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成型。粗观此四种培养模式的异同点,不难发现,中高职贯通和五年一贯制两种培养模式存在较多的异同点,事实上,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中都存在众多无法准确区分此两种培养模式的群体,这也使两种培养模式拥有了较强的可比性,且伴随职业教育不断加速的发展进程,如何清晰梳理两种培养模式也是亟待完成的任务。


02

两类培养模式的发展脉络

1.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的发展任务,自2010年起,市教委按照上海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的需要,以及特殊职业岗位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选择了具有较好中高职贯通培养基础和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推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上海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
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十年有余,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呈现出了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完善的发展进程。发展初期存在的一些瓶颈,如中、高职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院校间缺乏统一管理;中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中高职评价机制缺乏层次性;课程内容重复,效率较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和专业教学内容不同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逐步得到解决。发展至今,这一培养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试点工作的全过程,推进以规范化管理为目标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招生管理、专业选择与规划、组织机构建立、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分转换和互认、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双师”师资队伍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且注重各种制度的互相衔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一培养模式朝着健康、科学的轨道发展。
202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的出台,为推动上海中高职贯通教育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中高职贯通院校和专业布局、全面提升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在“优化贯通专业布局”、“加强贯通过程管理”、“提升贯通人才培养适应性”等三个方面共提出10项工作要求,将中高职贯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各高职院校应在保持本校贯通专业总数不降、培养规模不降、培养质量不降的前提下,总体统筹、逐年优化、增减有序地优化贯通专业”。
2.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深入实施《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深化上海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2019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同意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学校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学院建设试点的通知》、《关于同意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市震旦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学院建设试点的通知》,正式开启新型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试点工作。作为上海职业教育又一新型培养模式,经历三年的发展历程,2022年全市共有五所学校开设五年一贯制专业,分别为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三个专业、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护理”等九个专业、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等七个专业、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十个专业、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等三个专业。上述五所学校三十二个专业计划招生共计1221人。

03

两类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办学主体。
比较中高职贯通和五年一贯制两类培养模式,不难发现其最基础、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办学主体”的不同,中高职贯通是双主体,即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而五年一贯制是单一主体,主体是高等职业院校。
在对“中高职贯通”的释义中指出,该模式由相关或相近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共同研究、整体设计并贯通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制5年;学生在完成第一年课程后需进行甄别,通过甄别继续中职阶段的学习,中职段学业结束后再进行转段,转段合格后升入高职院校;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同时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在贯通的组织形式上也有发展变化。最初,一所高职院校可以和多所中职学校的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贯通,而一所中职学校可以选择本校的不同专业与不同的高职院校进行贯通。随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的出台,对贯通的专业布局进行了优化管理:各高职院校牵头成立1个联合体,原则上选择不超过5所中职学校加入,应优先考虑已经与本校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原则上参加由高职院校牵头的联合体不超过4个;新建的新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成熟且有毕业生后,可牵头成立1个联合体。文件还提出要“开展贯通专业动态调整”,“自2022年起,中高职院校申报新增的贯通专业,仅限于联合体内部;对非联合体内的贯通专业,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专业整体布局,逐年减少专业数量,但调减的专业需经市教委备案”;“到2025年,以紧密型联合体形式推进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基本成型,原则上所有中高职贯通培养均在联合体内开展”。
在对“五年一贯制”的释义中指出,该模式是指由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整体涉及五年一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制5年。该模式是由初中起点的高职专科教育,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此学历为国家承认的普通全日制专科学历,修业年限注明“五年一贯制”字样。不难看出,五年一贯制模式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能上大学的保证。但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办学主体的选择上,高职院校作为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主体,只能采取全新的招生途径,一改以往与高中、三校的生源对接,而选择从初中学生群体中进行招生。这对高职院校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试点五年一贯制的高职院校数量非常有限,但未来的发展空间应该很大。
2.专业体系。
两类模式在专业体系上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因办学主体是单一的高职院校,对专业的选择从一而终,在这一点上与三年制高职是同样的模式。但对于中高职贯通来说,除了多个办学主体之间选择完全相同的专业进行贯通,更多的情况是由于中职校和高职院校存在各自的办学特色,专业布局方面存在差异,中职学校在选择高职院校进行贯通对接时可能无法聚焦在完全一致的专业上。因办学主体不同,对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被认可的,即“中职段和高职段是允许存在一定差异的两个专业(相关或相近)”。当然对这种差异的认可并不代表中职校和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各自默守陈规,反而是对办学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磨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贯通”的深度和广度上需要以高职院校作为牵头单位进行组织和引领,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果存在和多所高职院校进行贯通的话,势必需要全方位考虑,既要以本校现实作为基础,又要分类别融合不同高职院校的贯通管理模式,专业体系的构建难度可见一斑。
3.课程实施。
两类模式在课程实施上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在于课程体系都需要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五年整体设计,对于先行试点的中高职贯通专业来说,讲的最多的便是“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更类似于‘化学变化’”,对学生来讲,“3+2”和“3+3”比较起来不仅其学习时间缩短一年,人才规格的提升和教学进程的调整是最大的亮点。一方面,为体现教学内容的贯通,不能停留在简单地选择某种高职教材或中职教材,而是要求教师“吃透”各类贯通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另一方面,教师面对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需要更多地考虑其特点,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目标控制原则,组织全学程的各项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是适岗能力和迁移能力。
五年一贯制模式在课程实施上亦如此,不同在于实际操作起来较中高职贯通更为有效合理,原因是办学主体的单一性。正因为是由单一的办学主体制定计划,实施教学,便可更为系统、完整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进程,实施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操作性更强。而中高职贯通能否更为有效且高质量地实施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中、高两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是否深入和有效。不可否认,目前中、高两个主体之间的各项工作还是存在较明显的脱节情况,不同主体间存在不同的贯通组合,高职院校和中职校之间、中职校内不同专业与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都往往缺少统一性,在执行过程中一旦缺乏足够且有效的沟通,贯通教学的实施上就将打折扣。加强广泛深入的有效沟通和制度建设,可能是优化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
4.学籍管理。
在学籍管理方面,两类模式都考虑到了学生的特殊性,这类学生因其入学年龄特点,社会、家长、教师易视其为“未成年人”,但在培养的五年时间里,学生的思想、身心、认知、专业技能都会向“成年人”身份转变,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更为注重柔性把握学生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换。纵观上海试点五年一贯制的几所院校,学籍管理基本采用的是中高职贯通学籍管理办法,注册、学籍异动等事项都参照中职的操作办法。但有一点可以推测,即在学籍管理制度中比较明显的无法参照中高职贯通做法可能是“甄别”,即学生在一年级结束时,若无法完成学籍管理条例中对学业的相关要求则必须转入同一年级的中专相应专业学习。显然,甄别是甄别到中职专业的,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主体只有高职院校,学校本身不存在中职专业,那要如何做到做甄别?但三年的退出机制是可以考虑执行的,五年的学习时间段的确较长,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心智成熟等方面存在许多可变因素,如果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很难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设立的最初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总之,在学籍管理方面,五年一贯制较中高职贯通来说在成熟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相关院校在试点的过程中努力逐步解决。

04

结语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目前,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机遇期,加快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接受更高层次、更多元化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中高职贯通教育和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不仅为社会成员开辟了多样化的教育通道,而且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健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的必然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文件都提出了“长学制”培养模式的要求。
通过对中高职贯通和五年一贯制在办学主体、专业体系、课程实施、学籍管理等四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梳理和比较,反映出两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弱点。随着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相信答案会日渐清晰。在一定意义上,中高职贯通在整个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选择过程中可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模式。这是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中职学历,中职校本身也有培养更高一级人才的需求,选择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中高职贯通专业,可以很好地满足中职在招生和就业两个方面的需求;同时,政府迫切希望打通中高职之间的通道,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由此应运而生。但是,当这种两个主体合作办学的模式在贯通教育的过程中遇到诸多无法克服的瓶颈后,五年一体化办学模式又应运而生。较之不同办学主体合作办学的中高职贯通教育,单一办学主体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契机。要通过进一步明确新型高职的办学定位,深入推进长学制培养模式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继续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职【2011】34号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五年一贯制”职业学院招生相关事宜的通知》,沪教职【2019】19号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沪教职【2022】31号
作者简介:张雷双(1982-),女,讲师,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上一篇:关于区块链金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关于《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