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机器人职业新场景

职业院校如何应对机器人职业新场景

  发布时间: 2022-12-01      浏览量:1709
     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工业机器人在各类产业情境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系统操作员等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新职业岗位,机器人产业链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引导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紧密融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省内中高职院校和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等21家单位组成课题组,对9个省(直辖市)的128家企业和浙江省11个地市的24所高职、65所中职进行了调研,了解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打造中高职无缝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浙江模式。
图片

数字化转型中人才需求升级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面对职业新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加速应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升级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深化,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
调研发现,企业中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高职与本科学历是主要学历组成,其中高职学历占41%,中职及以下学历仅占14.8%。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技术服务、系统运维和集成应用等综合性岗位,对中职学历基本没有需求。浙江省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人才为主的阶段,专科与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主体。
调研还发现,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要求呈现“数字化”的特征。整个行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岗位需求排前几位的依次为操作编程、安装调试、工艺设计、技术服务、系统运维、集成应用。浙江省未来三年工业机器人岗位缺口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操作编程、集成应用和系统运维。从岗位能力来看,调研企业认为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操作编程能力,通用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逻辑分析能力,社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意识,发展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
显然,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既包括学历层次的提升,也包括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更高要求,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操作方面的技能。
图片

新专业的成长烦恼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问题

      截至2021年,浙江省共有24所高职、65所中职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其中17所高职、27所中职开展了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调研显示,虽然浙江省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科学性与教学改革意识不断提升,多主体育人的协同性不断加强,但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新设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强适应性。
      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不够清晰,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脱节。调研发现,目前中高职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大体相同,排名前三的职业岗位均为系统操作编程员、系统运维员和技术服务人员,重叠现象严重。在对中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不少中职和高职均要求学生“具备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对技能要求也大同小异,甚至部分合作开展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几乎一致,没有考虑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递进性。
      第二,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衔接性不够。在课程体系方面,有49.06%和46.67%的中高职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认为,现有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性不够,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在课时安排上没有体现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连续性,技能竞赛、考证、实训标准体系等也存在逻辑基础不一致的情况。学生对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衔接、学校提供的考证指导及考证的衔接性评价也较低。调研发现,参与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学校,在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方面仍然处在典型的两段式框架中,高职与中职有各自的专业教学标准,缺少在理念与内容体系上一贯的专业教学标准,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叠、专业技能实训逻辑不顺的现象较明显。
     第三,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行业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存在脱节,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标准对产业需求和核心岗位能力把控不够准确。仅有54%的高职毕业生基本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能力要求,中职学校的满足率更低。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设置和实训设备配置与企业适配性低,与“专产对接、技术同步”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认为相关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依次是: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应用、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技术、数字化设计、数字孪生、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应用、精益化管理等,但不少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只是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相近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几门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
图片

以中高职一体化课改为引领

探索长学制培养模式创新的可行路径

      新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与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主要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要抓手,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主体协同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共同体,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层次。
      首先,中高职院校要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要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研制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高质量一贯制专业课程教材。同时,进一步整合中高职学校资源,建立标准化、递进式的实训标准;加强专业师资培训,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改革学业评价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操作素质的培养。要以新时代工业机器人行业企业对员工能力的实际要求为基础,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时代工匠。
      再其次,建立政校行企多方合作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行政部门要积极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推进相关职业技能考核和证书发放渠道的整合,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打造政校行企多方参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行业企业要提高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与前瞻意识,深化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通过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等路径,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实习实践、科研合作等方面与职业院校深入合作。
(作者羊荣金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陈敏捷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负责人。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从能力到课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怀进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强大教育力量

下一篇:锚定职业本科教育发展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