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类型教育视域下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路径初探

类型教育视域下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路径初探

  发布时间: 2023-02-06      浏览量:992
      为加快建立独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线,提出了一系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改革举措。其中,人才贯通培养是新时代条件下提高职业技能人才规格和层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有效路径,也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环节。以类型定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和特色,也更加关注技术技能人才成才的逻辑和规律。本文聚焦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教育自2010年试点以来的成效及现实困境,结合新出台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要求,探讨优化路径,以期能为中高职贯通教育由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启发。


01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现有成效


      1.适应发展需求,形成中髙职联动的管理体制。近年来,上海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逐步满足了上海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骨干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诉求。在试点工作中,中高职院校协调机制的建立尤为重要。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打破中高职教育间壁垒,适应产业、行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从政府层面至院校层面已制定了一系列相对成熟有效的联动制度。无论是一体化办学的中高职院校还是同一职教集团内部的中高职院校,都已建立并逐步完善试点工作的协调机制。

      2.尝试构建一体化课程,推动中髙职教育内容衔接。在试点专业申报、实施的过程中,中高职院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现有研究显示,中高职贯通一体化设计的指导思想已经基本得到贯彻,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和教材建设三个方面。在课程体系方面,各贯通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综合考虑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实施方面,部分试点专业按照教委要求,积极制定课程标准,在教学及考核过程中渗入职业特性;在教材建设方面,部分试点专业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果,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不断规范、优化,同时结合各自优势及专业特色,采用不同的手段开发了大量适用的专业课程教材,部分试点专业还开展了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

      3.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受社会广泛认可。从试点专业招生情况来看,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专业考生报名踊跃,录取分数较高。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试点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实施客观上提升了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职业教育,讨论职业教育,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


02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现实困境


      自2010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了中高职间的壁垒,搭建起贯通立交桥,转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培养了大量技能技术人才,实现了长足突破。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中高职贯通并没有完全如设想般完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中高职贯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1.中高职教育贯通的制度和管理问題。中高职贯通教育中的制度问题,在院校层面,表现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在学生层面,表现为中职学生的升学诉求与职业院校的入学标准存在差异,中职学生想要获得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与高职面向中职招生限制存在矛盾;学生希望获得符合个人发展的诉求与职业生涯发展指导缺失存在矛盾。

      2.中髙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调研发现,中高职贯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中高职专业目录不衔接。在中高职贯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出现较大改变,即经过三年培养的学生其目的不在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是“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比起普遍缺乏职业知识与技能基础的高中生,中高职贯通教育的学生理论水平更加扎实,技能水平更加提高,从而为满足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可能,体现出中高职贯通教育的优越性。

      3.中髙职教育贯通的课程衔接问题。中高职贯通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高职的课程体系难以对接。由于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不健全,以及“一体化”课程设计理念不深入,导致课程体系对接难度增大。二是中高职贯通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重复,原因在于中高职院校相互独立,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不够明确,教师往往“各自为政”,加之官方的、统一的中高职贯通专业课程标准尚未完全确立,中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内容时缺乏沟通,从而造成课程内容重复。三是中高职贯通教育的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中高职贯通教育涉及到两种学历层次的院校,两种心理年龄的学生,课程的前置或后移除了专业教学需要意外,还需要对教学对象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这项工作在不少院校是缺失的。

      4.中高职教育贯通的招生问题。招生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保障的矛盾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成为必然,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另一个问题,即生源质量持续下降,学生分数的离散度较大(有的专业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达90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异增大,教学难度随之增大。虽然课外辅导、分层教学等方式可解决部分问题,但能否帮助所有学生都达到培养规格还存在疑问。

      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中高职贯通教育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总体不足,长学制与学生学习热情维持的矛盾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中广泛存在。学生通常会觉得比普通中职学生优越,第一年对学校和专业有一定新鲜感,且有一年甄别的压力,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但从第二年开始,学习热情普遍开始下降,厌学现象开始出现。“准大学生”的身份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满情绪普遍存在


03

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制度设计,调动院校积极参与。中职与高职是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的两个主体,缺一不可。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边缘化严重制约了贯通培养的实效性。中高职贯通教育机制设计上的缺陷,客观上导致了高职院校缺乏参与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设计。近期出台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明确了中高职贯通教育优化的路径,中高职贯通紧密型联合体的建立及一系列相关举措无疑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参与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优化跟踪检查方案,突出强化责任意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需要在现有过程性检查基础上增加终结性检查,另一方面应该立即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及反馈工作。成立紧密型联合体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完善例会制度,为试点院校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对贯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贯通教育的共识,增强贯通教育的凝聚力。

      2.聚焦一体化人才培养,明确中高职贯通教育目标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办学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把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目标等同于普通高职,怎么能期待其最终培养的人能与普通高职毕业生不同?首先,切实加强院校层面教育,端正参与动机,明确举办贯通教育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培养中职与高职无法单独培养的高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单纯为了改善生源或谋求其他相关利益。其次,帮助试点专业清晰定位,正确撰写中高职贯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组织教师、管理人员参加专项培训,深化教师对中高职贯通教育的理解,让每一位教师深刻理解中高职贯通育人目标及内涵。

      3.优化中高职贯通需求,优化中高职贯通教育专业布局及培养模式。根据上海市教委《推进上海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中高职贯通教育应坚持服务需求,围绕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发展“五型经济”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中职学校应依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根据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自身办学条件,充分论证开设贯通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在现有中高职贯通专业基础上,梳理双方现有专业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在联合体内申报新贯通专业,形成“贯通教育专业群”。此外,中高职贯通教育目前“3+2”一刀切式的学籍和管理分段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试点专业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且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积极性。因此,需要尊重差异,与时俱进,给予院校更多的自主性。

      4.优中选优,严控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规模。试点至今,全市共有250个专业点,除去停招、调整、撤消、合并等情况,实际招生专业点192个,涉及86个专业,46所中职学校,27所高职院校。研究分析发现,规模快速扩大带来了生源素质下降、院校与专业滥竽充数、毕业生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量与质的合理平衡,是中高职贯通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重点。近期出台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教育的通知》明确了建立中高职贯通紧密型联合体的要求,这将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上海中高职贯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需要慎重批准新的试点专业。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试点院校和专业的条件,出台合理的标准,从严审批。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对跟踪检查不达标或者不适合贯通培养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要求退出。最终将试点专业控制在合理而稳定的范围内。

      5.凝聚共识,构建中高职贯通教育一体化课程。无论在何种教育模式之中,课程终究是核心要素。能否实现中职与高职间课程的有效衔接,成为制约中高职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有效性的关键。一是课程开发衔接。变革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充分调动诸如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及其他有关部口等多方面的力量,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中高职贯通课程衔接与开发机制。二是课程设置衔接。充分考虑两个层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瞄准特定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其能力要求,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各个课程模块之间的有效衔接,统一安排两个阶段的教学进程。三是课程内容衔接。在课程内容的衔接和编排上,采取正确有效的衔接和编排方式。首先,结合纵向式衔接与横向式衔接,既尊重学科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逻辑性,又通过对相似或相关课程的合理编排与整合,增进课程内容衔接的有效性。其次,结合直线式排列与螺旋式衔接,既要按照中职到高职由易到难的线性排列逻辑,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尊重课程内容螺旋递推的编排逻辑,使课程内容在两个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重复。最后,结合职业知识学习与行动导向、能力培养的衔接。既要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知识的系统性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又要尊重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的特点和要求来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

      6.以学生为本,激发长学制学生学习动机。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培养学制长,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跨度大,容易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的问题,需要准确把握其生理、心理的变化,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探索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新模式。一是从源头改善学生学习动机不强问题。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职业教育,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选择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因此,在招生环节需要加强学生的筛选,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限制,要充分利用好录取前面试的功能,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生。二是加强外部学习压力,坚持“宽进”与“严出”相结合,优化甄别机制与过程性考核,规定如果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必须转入下一年级学习,让学生产生“紧迫感”。三是尝试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共同培育优秀学生。通过中高职贯通专业(群)建设、课程一体化建设、共享职业技能竞赛集训资源等方法,挑选学习积极性高、学业基础好、具有明显优势和特长的学生,开展针对性培养,探索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法,助力学生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探索成功经验。同时,要为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才的通道,帮助人人成才。

      7.师资共育,优化贯通培养师资队伍。实践证明,教师对贯通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一是遴选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贯通班的教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试点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教研试点任务,而且要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此,挑选优秀的师资力量参与这一教学改革很有必要。二是加强培训与教研活动。定期安排试点专业教师参与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组织专业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讨,分析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适应新的教学任务的能力。三是打造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团队。中高职贯通教育紧密型联合体的成立无疑有利于加强联合体内各中高职院校的联系和师资共育。在中高职贯通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双方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开展贯通专业课程标准研讨和修订,形成中职高职一体化有机融合课程。共同开展中高职贯通专业教材编写,努力打造具有双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编写一体化校企合作教材。


04

结语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及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上海市从2010年起开始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努力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因而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近期,一系列上位文件的出台吹响了中高职贯通教育从规模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也为中高职贯通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各中高职院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纷纷成立中高职贯通教育紧密型联合体。未来,相信在优化贯通专业布局,加强贯通过程管理,提升贯通专业建设质量,健全贯通专业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必将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公晨(1982-),女,副教授,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


来源:《上海职业教育》杂志

上一篇:优化定位拓新局——2022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回眸

下一篇:中国职教改革将有这些“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