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跨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必定也必须是多元的。职业教育的评价必然是要求多元主体参与的,集结各方利益主体的智慧,从不同的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价。“五唯”评价导致了在办学主体方面片面强化了强势主体利益、在办学职能方面片面强化了科技研发、在评价功能方面片面强化了终结鉴定,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办学中出现了一些功利化、短视化倾向,因此只有充分尊重不同主体的利益,促进不同办学职能的实现,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不同功能,才能扭转“五唯”带来的价值偏向甚至异化。
(一)关注多元利益主体诉求的不同表达
教育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表征教育活动之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不同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期望、角度也各有立场,职业教育评价应充分回应每个主体的诉求,破除价值中立性,破除强势主体权威,鼓舞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到教育评价和教育活动中。
1.以政府视角关注办学方向。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2] 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传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面向市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有效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文明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需求,确保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符合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充分彰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公平性和公共性。
2.以行业企业视角关注人才供给质量。行业企业既是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也是重要受益者。一方面,职业教育办学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一线岗位,以产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行业企业在评价中主要关注职业教育的效率,即职业教育是否能培养“用得上”的人才,能否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提供支撑。
3.以教师视角关注自身职业成长。教师群体既是职业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教育评价的主要对象,唯论文、唯奖项等最终落到了教师头上,可以说是“五唯”的“苦主”。但是教师群体的诉求可能是复杂且被动的。一方面,“五唯”“已经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荣誉系统”[3],代表着教师的学术水平、社会身份认同和福利体系,教师已经在这样的激励轨道上高速行驶,对“五唯”内容仍然有需求;但另一方面,教师也深受“五唯”带来的过分量化考核、指标过于统一、业绩求全等多重压力,希望减负。同时,教师希望考核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而不是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办法,以此为教师职业发展方向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4.以学生、家长视角关注成长成才。在适龄教育人口逐渐减少,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已成为教育选择的决策者,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家长在职业教育评价中的诉求更多体现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成本上。因此学生的能力发展、教育获得、在校感受、甚至生活质量等期望和诉求都开始进入教育评价范畴。
不同主体之间诉求可能存在交集,但职业教育的评价内容会因各自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而不同,很难相互代表、相互替换。因此教育评价应该关注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表达,如此才能吸引利益相关者共同建构职业教育价值,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多元评价格局。
(二)关注职业教育办学职能的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4] 但教育评价中的“五唯”导致了职业教育办学职能出现偏离,新的评价体系应更关注职业教育办学职能的协调作用,同时关注每种职能的根本价值。
1.推进教书育人的教育价值回归。职业教育学生来源广泛,基础不均衡,教育活动复杂,难以横向评价比较,长期以来多以个别学生的竞赛获奖、教师的教学比赛等来说明教学水平,以就业率、薪酬等指标说明教学成效。这种评价方式导致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出现以偏概全、参照普通教育评价等问题,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新时代职业教育教书育人价值应以立德树人为准绳,“在评价中不追求客观性,并试图摒弃评价中的数量特征”[5],从人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发展和多元对话,促使教育回归到人本价值的轨道上来。
2.推进科技研发的学术价值回归。科技研发在职业教育办学职能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成为了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教师能力评价和职称评聘中的主要内容。“五唯”导致人们更关注科研业绩,尽管推动了科技研发成果短期内迅速增多,但至少导致了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造成对教学关注度的降低,二是形成了科技研发中的浮躁风气。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应倡导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同时建立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使科技研发真正服务于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
3.推进社会服务的公共价值回归。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开门办学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类型特点决定的,更是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责任。在评价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时,更应关注职业教育在服务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与创新中的贡献,关注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社会民主公平、教育现代化等方面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数量上达标。
教育评价在实现办学职能中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五唯”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办学越来越重视业绩指标,而出现办学方向偏颇和内在价值偏离。因此应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原则构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办学职能之间以辩证的、交互的关系存在,才能获得职业教育价值实现。
(三)关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的综合实现
教育评价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具有导向、诊断、鉴定、调控和改进等功能,其目的可分为形成性目的与总结性目的。[6]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职业教育评价应强化评价的诊断、调控和改进功能,即形成性评价,优化评价的鉴定功能,即总结性评价。
1.改进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有其合理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不长,办学水平不均衡,如果不强调结果评价,势必导致质量管理上的失控状态。例如2003年开始实施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引导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转向内涵建设、规范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总结性评价,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首先,过于关注结果,尤其是结果可能成为资源配置依据的时候,就会引发很多不端行为;其次,为了使结果便于比较,评价指标就会统一标准化,抹杀了评价对象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改进结果评价,并非不关注结果,而是要改进功利化、线性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结果的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
2.发展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7] 类形成性评价在目的上指向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在评价方式上侧重提供更充分、全面和原始的信息,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和学校办学过程的增值与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更关注主客体的互动,因此形成性评价更加有利于改进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并且有助于形成更加民主的评价文化。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可机械地将某种评价归结为总结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如果只强调总结性评价,会产生“唯”的缺陷和危害;如果只强调形成性评价,也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因此,应将两者有机结合,健全综合评价,推动评价结构系统化、功能综合化、方法多样化,从而破除“唯”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