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随着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能否培养产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焦点。市场需求与政策双驱动下,产教融合进入新的阶段。随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合作机制,共建双赢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产教融合有哪些新模式、新特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产教融合?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
5 月 13 日,多鲸、现代职教联盟和泛亚联盟联合举办为期一天的「春季现代职教高峰论坛」。下午,论坛围绕「产教融合」主题,邀请了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行业精英进行演讲分享,就产教融合的模式、场景、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产教融合的发展之道。
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当创新创业遇上产教融合,赛创、专创、科创、产创「四创融合」建设将为高校和企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成都文捷讯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正筠职教CEO霍红光分享《高校四创融合建设与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演讲。
成都文捷讯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正筠职教、集赛校园、言师教育、试课网四大教育品牌,主营业务主要分四个版块。一是职教企业教育产品研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深度的解决方案;二是高校双创建设,提供包括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三是高校双师建设,为高校提供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服务;四是师范类产教融合建设,通过将实际产业与院校教育相结合,为师范类院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选择高校双创建设作为主营业务之一,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时代特征与个体意愿的结果。受宏观政治经济状况影响,2020 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建设政策频出,但国内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政策与市场双催生下,高校创新创业重新活跃起来。但霍红光认为,如今大学生创业与其十几年前首次兴盛时已不可同日而语,突出特点在于「超级个体户」的产生。在互联网的强盛风口下,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创业者,一个普通职业院校的大三学生凭借直播卖货也可以实现月销售额超百万。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企业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助力院校搭建双创体系?霍红光认为,关键在于拉长与学校的结合点。
很多做产教融合的企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找不到与学校合作的切入点。原因在于企业与学校的体制不同,关注的指标点也不同。企业往往提供的是交付过程中的一些内容,如信息化系统、平台情况,而学校更关注结果层面的人才建设成果,如师生比、竞赛获奖情况。因此,需要把校企合作中的整个服务体系拉长,既能扩展与学校合作的结合点,也能使企业获益更多。
在创新创业领域,赛创、专创、科创、产创「四创融合」建设是拉长产业与学校结合点的有效途径。在赛创融合阶段,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双创中心。但是当校企合作扩展到专创和科创领域时,与学校的结合点就会有所不同。例如,专创通常与二级学院进行结合,就可以提供一系列教学支持、教材开发等相关服务。近年来,学校开始讨论如何在课程中嵌入产业和创业内容,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课程实践。行业内也有公司在做类似的工作,与学校合力实现数智化专业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的融合。
科创融合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市场。每年学校会产生大量的专利和创新成果,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与学校合作,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同时,科创也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目前霍红光正在考虑赛创与科创的融合,以实现系统性的合作培养。
产创融合主要是为了将产业、政府和高校通过平台进行整合,实现区域间的互利共赢,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有明显的优势。通过与地方企业「互帮互助」,学校可以显著提升专利数、竞赛获奖数等可量化指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能从中获益。
霍红光认为,未来,「四创融合」建设将成为产教融合最好的敲门砖,无论在 To B 还是 To C 端都有较好的发展机遇。对于院校来说,创新创业不仅是一项通识性的业务,更是刚需性业务,其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加;对于学生来说,也越来越愿意为创新创业型的知识买单。
高校四创融合建设离不开产业引导和企业参与,从根本上来说,依旧是产教融合的问题。霍红光认为,我国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受到体制、人才、指标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教育体制注重统筹式发展,而不是培养精英式人才,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导致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融合难度增加。其次,院校和企业评价标准不一,院校更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而非产业发展。对于产教融合,校长和教师往往只是表面上关注,没有真正将其作为重要的指标和目标。目前,产教融合仍处于「粗暴发展」阶段,目前国内有 771 家龙头及头部产业性企业入局了职业教育,但做出成果并且营收正向的不足 80 家。随着产教的深度融合,单一的产业学院或专业共建模式会越来越难走。
未来,职业教育不同领域还会出现更多的垂类头部企业,需要更加建设性地提供内容,根据学校的需求来确定合适的指标政策和产品内容。霍红光认为,实现产学对接并不难,前提是企业需要明确执行路径,权衡发展周期。告别粗暴式发展后,产教融合才将迎来可持续发展的新机会。
随着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职业教育的应用场景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在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场景贯通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将进入怎样的发展阶段?智云智训创始人杨勇分享了《职业教育场景贯通与产教融合要素重构》的主题演讲。
杨勇指出,新职教法实施以来,职业教育最大的变化在于参与主体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相互独立走向相互关联。过去,职业教育的参与主体是割裂的,培训、证书、学历等各领域间相互独立。然而随着项目场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主体在多个场景当中发生了关联。例如,院校场景无法避免与培训、认证和鉴定相关;社会化培训也通常需要与人力资源、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发生联系。场景的多元化和贯通化给企业带来新的要求,即需要具备多样化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项目识别能力。
第二点变化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供给侧改革。在院校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变革提供了相当多的项目机会。在社会化培训端,新兴工作的兴起、培训管理的数字化升级都带来颠覆式的变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从根本上来说,这意味着职业教育需要回归到为企业、为行业、为产业服务,职业教育真正回归产业价值,人才培养依旧是重要的抓手。
因此,重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围绕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场景应用需求,由多边参与主体共同出力,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激活产业与行业教育内容,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现代技术技能专才。核心是从产业的人才需求画像来搭建对应的人才培养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相关主管单位、产业界、学校和企业是关键的参与主体。通过四方共同努力,理解不同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并实现产业赋能和产业服务的使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而不是成为资本追逐的工具。
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有三大机会:产业学院的建设、新职业/工种的建设、社会化培训的转型,其中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既是难点,也是核心要点。
杨勇总结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订单班到专业共建,再到实训基地,仍然属于比较浅层的产教融合。而进入到现代产业学院阶段,才真正实现人才的共同培养。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软性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将现代产业学院的赋能模式总结为「6+1」模式,其中「1」代表实训基地,即硬件支持,包括场地建设、硬软件建设等。「6」代表软件建设,包括「产教融合型师资培养」、「专业课共建」、「企业项目案例」、「企业实习」、「课研/竞赛」、「就业推荐」六大版块。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落地涉及多个方面,但只要找到对应的路径,就能够实现闭环。在项目开始前,企业和学校需要在学院规划、构架设计、专业规划、教研体系、就业体系、运营模式、组织架构等多方面进行整体逻辑设计,还需要考虑课程体系的建设、人才培养教材和教具、师资的管理等问题,以及基地建设和实习就业通道的构建,以及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等基本要素。模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从业者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业务逻辑、业务场景、运营体系具备充分的了解,并且注重加强软性支持。
产业是刚性的,因为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产品和服务;而教育是柔性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意味着教育的价值需要回归到为产业服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以产业需求为刚性需求,以教育目标作为柔性支撑,人才培养作为抓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开展产教融合实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企共建实训课堂、循序渐进构建基于岗位、基于项目、基于工程的课程体系,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生产任务当中,实现产业方与院校方的双交付。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要素和场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场景赋能。包括数字化技术应用、机构转型赋能、企业培训、互联网+职业技能、新职业新工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直播+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高考等八大应用场景,都将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转型机会。当前,行业知识缺乏体系、细分赛道复杂、新政策层出不穷,杨勇提到,更多的企业需要关注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做职业教育的学问——「职学」,不断提升和更新职业技能和知识,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回归产业的服务价值。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近年来,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进程加快,校企合作呈多样化格局。如何在一众产业公司中做出自己的特色?软通教育副总经理刘钒分享了《产业公司参与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软通动力是中国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商,秉承用数字技术提升客户价值的使命,软通动力为客户提供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和数字化运营服务,其中软件与数字技术服务包括咨询与解决方案、数字技术服务和通用技术服务。软通动力在10余个重要行业服务超过1000家国内外客户,积累了很多在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上的经验,为软通教育数字产业一站式人才培养和供给平台的独立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赋能合作企业,软通教育不仅服务于集团,还服务于更多的院校和地区。
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汇,聚焦到数字技术人才培养赛道,企业究竟如何借助自己独有的优势,将产教融合做出差异化特色?产业公司参与产教融合的基因是什么?刘钒认为,充分思考、找准定位是产业公司要做的第一步。
目前的产业公司按照产业链和技术能力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是为不同技术和产业场景落地提供工程化交付的公司,更注重工程能力、服务能力和运维能力,如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第二类是并不生产核心专利或技术,但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自己产品中的产品公司,主要为软、硬件制造商,如 TCL、联想。第三类则是指拥有大量核心技术资源和完整技术架构的公司,在技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百度、华为、阿里。
要想将产教融合做出差异化特色,不同类型的产业公司在建设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其各自的独特优势。刘钒认为,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产业公司必须在整个产业链的定位上找出自己优势。不同类型的公司在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和交付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二,需要认识到职业教育「岗课赛证」人才培养的起点不是岗位,而是岗位的上游-技术的应用场景。这意味着产业公司需要首先确定一个行业场景,即在特定的产业内找到一个实际存在的、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技术。下一步,产业公司需要评估市场需求,即有多少企业在这个场景下需要解决这个问题;然后确定在这个场景下解决问题所需的技术,最后才是人才岗位招聘的环节。因此,针对特定问题解决的技术变革才带来了岗位的变化,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明确的起点。
第三,实现「引产入校」,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产业当中。刘钒认为,随着产教融合越来越深化,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和数字技术领域,学校和产业的界限必将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更加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学校和产业双向的价值创造。
软通教育依托软通动力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多年来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下游的交付服务型企业,软通教育明确自身定位和战略布局,以软件工程能力为构建核心,以核心基础技术为构建基座,以产业技术和场景的先进性为构建逻辑,打造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与互联网先进企业合作,软通教育利用软件工程优势,与技术领域的头部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鼓励的方向进行扩展和合作。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和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目标则是根据自身在产业中的定位和特色,尽可能将产业的内容放大释放给院校,并围绕上下游企业构建生态系统。刘钒最后总结道,「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多产业资源导入到合作院校中,是软通教育在建设产教融合过程中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优势的重要原因。」
进入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提质增效有了新的路径。随着职教高考逐渐成为招生主渠道,数字化技术可以为其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上海巅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恽成分享了主题为《数字化建设下的职教高考与技能培养创新》的演讲。
巅思科技成立于 2019 年,是一家数字技术应用的系统开发公司,专注于下一代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研发数智 CNC 实训系统平台和集成电路教学虚拟实训平台,为提供行业工程师培养、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等解决方案。
近年来,职教高考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特别是职业本科学校招生的主渠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试点省份山东和江苏,职教高考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而先进虚拟仿真技术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6 年,巅思科技作为技术支持参与江苏省学业水平考试平台(职教高考平台)建设。利用原有的数控平台,数控专业借助「互联网+技能」模式开展技能教学考核模式,通过虚拟仿真系统,突破性的数据抓取、在线实操考核,探索搭建江苏省职教高考平台。上线以来,江苏省 13 市 75 所职业院校全部通过云计算数控实训系统进行统考,高级技能考试合格率由原来的 48%提升到 92%,解决了国内职业教育实操考核无法统考的痛点,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实现职教高考关于技能统考的部分。
相比其他虚拟类仿真软件,巅思科技从工厂的需求出发,实现了真实的工厂操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准确率。此外,通过为学生生成数字 ID,记录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和实训能力,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在求职时得到清晰的展示。
在与职业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技能与企业需求一直存在较大的脱节;而在教学过程中,工科技能类培训对设备依靠程度高,线上培训无法满足技能实操要求,也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痛点。
恽成发现,借助实训系统不仅能够实现技能统考,也可以通过创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打通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后一公里。例如,通过使用该系统,学生可以在模拟器上进行操作,实现与真实设备的 1:1 仿真;也可以在系统上完成技能等级认证,无需实际设备。在此基础上,巅思科技与中国电信等平台合作,学生只需通过连接便携实训产品、打开电信迁移云,就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进行在线培训和操作。
此外,虚拟仿真设备还可以助力拓展专业解决方案。巅思科技联合创始人张开军博士联合中科苏州院纳米所,开发半导体制程工艺及设备的虚拟仿真,填补国内空白。利用虚拟仿真设备创建一条生产线,在教学课程中用于教授学生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故障处理。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的技能能够满足产业的需求。
在当前制造企业对数控技能的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的实训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在线技能训练机会,将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来源:现代职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