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其中,“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三大战略任务之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打造,需要完善多方共赢的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共建教育链,聚焦创新链,延展供给链,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用研发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进而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办学。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多方共赢合作生态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高质量办学的必要条件。推动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完善顶层设计,从管理模式、信息沟通、利益共享等多方面进行系统谋划,通过完善机制破除产教融合“两张皮”痼疾,建立多方共赢的共同体。
一是建立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推动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真正参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管理,参与重大决策部署。建立组织结构科学合理、运作行之有效的理事会,完善学校理事会章程,集聚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办学,促进学校为地方、产业、社区服务。在专业层面,组建由二级学院业务主管领导、行业专家、合作企业代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合力推进专业建设。二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校企合作具有跨界属性,校企双方主体目标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合作成本高、成效低,难以实现共赢。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理事会沟通机制和议事制度,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搭建数字化开放平台,及时做好校企合作信息的搜集发布。三是建立权责对等的利益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导向冲突,要通过建立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价值互换等利益共享机制,激发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探索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尝试不同形式资本相互融合、社会资源有效组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开展更为灵活的自主管理,保障行业企业权责对等、成果可享。
二、共建教育链,打造行业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行业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的打造,需要关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教育链的关键环节。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开展联合招生。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传统专业、新兴专业、热门专业和紧缺专业的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适应性。积极对接区域企业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相协调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按照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招生与行业企业招工有机衔接的供需平台,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二是完善育人方案,创新育人模式。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完善课程开发流程,细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规格设计。及时将行业头部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换为课程和教学标准并有机融入教学内容。聚焦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和产品,开发特色课程和教学资源。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模式,基于行业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灵活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科学安排工学交替的课时比例,提高育人的实效性。三是关注实习就业,健全合作机制。职业院校要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行业企业资源供给路径,与企业建立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吸引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指导小组,明确顶岗实习的质量标准,严格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落实顶岗实习的总结反馈。职业院校要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组建专业化就业创业导师队伍,为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切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素养。
三、聚焦创新链,打造行业产教融合研发共同体
科技创新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推动企业技术革新的重要力量。校企要在共建平台、共促创新与应用转化等研发合作中,形成以创新为链条,链接校企资源、价值和利益的协同机制,打造行业产教融合研发共同体。
一是共建应用科研与技术研发平台。职业院校要与头部企业、科技型企业共建国家、省、市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扩大科研平台管理自主权,释放创新资源集聚与溢出效应。二是共建多元融合与协同创新团队。职业院校要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协作式科技创新团队,引导教师聚焦行业技术创新瓶颈,积极开展应用研发活动,特别是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设计、发明、技术开发研究,强化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三是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与成果转化。职业院校要瞄准产业技术前沿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以“科技特派员”“种技术”“企业技术与管理门诊”“企业访问工程师”等项目为抓手,推动教师与企业技术团队共同开展生产线上的科研和协同攻关,推动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四、延展供给链,打造行业产教融合服务共同体
职业院校要发挥产教融合的互补优势,立足社会需求、区域发展和民生福祉,扩大供给范围,提高供给质量,打造行业产教融合服务共同体。
一是拓展社会培训的广度和深度。职业院校要面向在职员工、社区民众、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业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培训。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鉴定站、社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打造集技能培训、师资培养、课程开发、项目培育、质量管理于一体的立体化培训基地。二是促进区域文化传承和创新。职业院校要与当地传统工艺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校内“非遗”大师工作室,学习、传承和创新传统工艺、民间技艺,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此外,利用行业企业的市场敏感性和专业性,与文化传播类企业合作,创新区域文化服务方式,打造公众文化产品,激发民众参与热情。三是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职业院校要发挥人才、技术、管理等教育资源优势,与行业企业的资本、设备、信息等市场资源优势对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产业开发、文化培育、生态保护、基地建设等多样化合作举措,推动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