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内在机理、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内在机理、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

  发布时间: 2023-10-13      浏览量:1338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在国家层面提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一重大举措,明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由“教育”转向“产教”[1],提倡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2]。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多元主体协同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3]。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这一建设目标和任务[4]。同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再次强调建立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5]。政策文本的出台,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有序推进构建了宏观的概念框架。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抓手就是“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市域产教联合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既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一体、两翼、五重点”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6],又是产教融合新的发展诠释,更是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其既兼具产教融合固有的强调校企协同育人的特征[7],又具备“多元一体”协同共建的新特点,有利于破除职业教育改革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的痛点、堵点、难点。多元主体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关系网络中行动逻辑和互动关系如何、构建过程中困境以及怎样有效塑造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因而,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深度解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内涵逻辑和内在机理,多角度审视存在的实然困境,进而探讨多元协同市域下产教联合体建设未来的应然路径。


01

四维逻辑: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解构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厘清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层内涵,才能更好地明晰其重要价值,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生动力,激发产教深度融合的活力。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维度构建的角度入手,立足主体、场域、目标、理念四个维度来解构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从联系的观点看,主体维度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前提,场域维度为其提供了环境支持,目标维度是多元主体共建的发展诉求,多元主体迈向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是其建设的保障,见图1。


图一.jpg


(一)主体之需:促成嵌入式多元主体利益关系网络形成的内在需求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面向产业发展引发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既是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选择,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行动者的视角来看,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政府、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关联主体承担着育人和生产的双重角色,都是核心行动者,关联主体之间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嵌入式关系,作为社会个体嵌入到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市域产教联合体又作为组织嵌入到区域社会网络中。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互相关联的。每一件事物影响另一件事物。不管差距多么大、距离多么遥远,我们都是相互关联这个整体的一部分。”[8]将以遵守市场逻辑为导向的产业主体和以遵守教育逻辑为导向的院校主体进行有机联合,产业主体深度介入院校办学,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亲历者”,形成兼具结构功能和互动关系的关系网络。多元主体以一种互利互惠、平等合作的关系同生共长,在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网络中推进职业教育纵深发展,减缓产教资源错配、人才供需失衡等现实问题。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利于多元主体关系从联合走向融合、从松散走向嵌入,解锁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的危机密码,改变嵌入式关系网络中的组织运行绩效,弥补产业发展薄弱短板,实现多元主体共同营造发展空间,助力园区经济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二)场域之维:促进“多元一体”格局形塑的重要举措


场域是关系的集合[9],社会关系与社会存在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用场域的现实背景。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能够将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产业园区,依据特色产业组建产教联合体,在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多元主体统一纳入联合体组织架构,跨越产业和教育两个场域。基于生产关系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使多维关系互联互动、和谐共生,建构“多元一体”共治格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专门化场域。产教联合体是关涉多元主体私人场域和公共场域的矛盾体,这要求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要突破传统的唯经济效益是从的认知,通过明确的共同目标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成为公共领域中的理性行动者,增强主体间的嵌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既是一种认识过程,又是一种实践过程,更是一种目标和境界,在产业与教育之间辩证地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明确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联合的基本育人立场是多维关系和谐共生的关键。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核心,全力整合助力产教深度融合的优势资源和要素配置,彰显集群化优势,解决产教资源相对分散的现实问题,有助于促进产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增强主体间的紧密度,达成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三)目标之向:面向产业发展引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诉求


202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指出,“省级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10],这是对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目标的明确阐释。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面向产业发展引发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诉求,有助于职业教育回归产业,聚焦情境性、动态的生产现场,凸显企业文化和生产活动,从全局角度为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新动能,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推动优质人才、资金及科技资源要素转移、整合与渗透至产业园区。建设高质量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整合各种产教要素和产教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系统。产业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础,是产教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缺乏扎实的产业支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强调“要反思教育与工作领域之间的关系”[11]。职业教育在工作领域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是否对接产业、围绕产业真实项目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容互促的发展格局是解决职业教育改革问题的一个重要源头。新时代社会网络中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助推职业教育产教联合对原先虚拟化、空心化、表面化的问题进行突破与超越,目标指向区域经济高质量完满发展,强调实体化,重视本土市域、产业园区、要素聚焦,重点是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质量及效益,最终目标是通过多元主体协作达成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共赢发展的目标。


(四)理念之维:多元主体迈向产教深度融合的革故鼎新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职业教育改革促成的“介入式”产教联合关系,在产业与教育联合互动过程中消解和强化。多元主体跳出育人和生产范畴,以需求者的立场审视复杂繁琐的市场经济走向,充分发挥“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的协调作用,以市场需求导向驱动产业和教育资源要素集聚,接受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提高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度、人力资源供需耦合度,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元协同内涵式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具有天然的紧密衔接属性,“产教”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决定的互倚范畴,“联合”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要求的重要途径,“多元主体协同”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打破校企资源流动困境、激活产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选择,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旨在突破职业教育改革瓶颈、教育与产业障碍,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衔接,加强学习与生产融合,推动岗位和人才匹配耦合,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多元主体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驱动所形成的网络化耦合联动的产业与教育联盟,在多元主体交互中最大程度地提供供给与需求信息,凸显“多元一体”协同治理的价值,实现教育系统的全面改革升级,带动产业园区经济向多元化、产业化发展,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02

现实审思: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在机理


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打通产教联合边界,推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和关键举措。从内嵌互融、共塑互联、场域关涉三个维度全面揭示其内在机理,有助于多元关联主体在嵌入式关系网络中和谐共生,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完满发展,见图2。


图二.jpg


(一)场域关涉:在多元关联网络中促进多维关系和谐共生


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将园区内产业业态、社会发展及资源环境进行系统整合,通过教育链融入产业链,发展布局合理、协同度高的产教联合体,校企共担项目任务、共同创新创业、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规模化、现代化、集聚化、科技化发展。从空间网络维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促使职业教育由学校空间向社会空间进一步扩展。在市域产教联合体构建过程中,要将教育与产业密切结合,由地方政府主导、根植于区域产业之中,以产业园区作为基础依托和空间载体,以共有的价值认同和利益为纽带,形成合作行动的网络场域,具有多层次、区域性、产业性等特征。从关系网络维度看,“市域”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更是一个基本功能单位。市域产教联合体处于融地域、信任、文化等资源要素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之中,构建过程必将涉及到产业场域和教育场域,关联政府、产业园区、职业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利益。统筹如此多的参与主体,市域是产教联合体资源集聚和服务供给的最优场域、最优层级。从跨界融合维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将推动职业教育从学校场域扩展到所有能够生产知识的场所中,诸如企业、行业、社会等,进一步消弭社会与学校的边界,使多元主体进入产教联合体生态系统并成为直接行动者,实现产教联合协同育人的跨界融合,促推市域产教联合体社会场域的有机整合。

(二)内嵌互融:产教深度联合,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完满发展


市域产教联合体兼具产业场域和教育场域的双重属性和功能,是功利性和公益性并存的组织,应摒弃单一维度视域下二者相悖的价值取向,通过发挥产教联合、辐射带动优势,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形成互嵌式共生关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是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从结构嵌入维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枢纽”,将为产业园区内产业与教育联合提供明确指引,其经济行动必然嵌入社会结构,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为产业园区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利支持。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的主体作为行动者,其经济行为受到产业园区所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产教联合的发展模式、运营战略及深度不仅影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也对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载体优势,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回到产业场域是其最佳进路。从业务嵌入维度看,产教联合体构建的逻辑起点及基本基点是产业场域中所蕴含的“实践问题”,在赋能教育与产业的过程中发挥多元主体资源集聚、合理配置和溢出效应等优势,多元主体在嵌入式关系网络中以“真场景”为驱动、“真项目”为抓手、“真任务”为载体、“真绩效”为动力,承接“真项目”,以培育匠心独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价值依归,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


(三)共塑互联:打通产教联合边界,推进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新时代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从关系嵌入维度看,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多元一体”格局形塑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多元主体携手编制产教联合关系网,在承接产业项目任务的同时,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步、共塑互联,形成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捆绑式”联合体。

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产教联合体,将主观性的内生发展与客观性的连接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独特的资源和要素优势,发挥多元主体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加强各主体间的经济关联、社会关联、政治关联、情感关联、文化关联。从政治嵌入维度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不同于传统由政府指定参与单位或作出硬性规定的“强政府”联合模式,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12]。加强重点产业财政扶持力度,上下支撑、左右协调,形成多中心、多层面的产教对接新格局,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在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方面,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利益链接网络,凝聚多元主体共治力量,实现资源互补、联合发展、协同育人,提升合作成效,建成多元共管、共享、共赢的利益联合体、发展联合体、命运联合体,提高化解风险能力,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倍增效果,有利于打通产教联合边界,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现实问题。



03

遮蔽审视: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然困境


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不仅需要明晰其科学内涵和内在机理,而且需要分析实践中的困境,以便进一步澄明应然路径。


(一)力度与深度:联合机制尚未健全,多元主体凝聚力不够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积极的措施引导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联合的热情、校企协同的意识,否则,主体易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市域产教联合体会出现“联而不合”的现象[13]。就法律法规层面而言,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法规政策停留在框架层面,宏观政策尚不健全,条款内容大多是宏大叙事,对于多元主体的职责权限缺乏明确界定,相关表述较为笼统且操作性不强。譬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规定,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14]。但在实际执行中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实施文件,面对这一新产物,在协同发展保障制度方面可能依然存在“政策真空”,导致“校热企冷”“合而不融”等问题[15],尚未形成协同治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局面,制约了多元主体关系的建立。就价值目标层面而言,市场产业的价值目标是多元化且具有差异性的,产业集群难以从长远角度考量其间休戚与共的共同价值追求, 使协同、高效、可持续的竞合状态无法形成[16]。产教联合体运营过程中多元主体往往是以“合作协议”维系的工具性合作关系,靠签订的合作协议维系关系。多元主体没有真正成为联合的主体,而是潜在的行动者,未建立成熟系统的风险预判、信息沟通、民主决策等管理规章制度,主体间凝聚力不足、组织结构松散、融合程度不深,存在虚拟化、空心化、表面化等问题[17]。

(二)持续度与紧密度:互惠性共生模式演进迟缓,多元主体信息联动不畅

市域产业可持续生态化发展是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焕发活力、产业生态圈构建的必然选择。迈克尔·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提到,“一个组织的未来将永远构筑于其成员在执行各项任务使命时所进行的对话交流之中”[18]。现阶段,市域产教联合体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譬如,2023年6月,北京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其由22家校企单位共同组建[19];2023年5月,贵州成立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组成主体包括4个政府部门、23所中高本学校、17家企业、4家科研机构、2家学会[20]。从组成单位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涉及的主体众多,且多元主体均具有独立经营属性,将会造成产教联合体运营中沟通难度较大,制约其发展质量的提升及朝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产教融合新载体,多方合作过程中各主体的联动将是一大难题[21]。当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尚未建立多元聚合的信息联动体系,缺乏以供需耦合为导向的全程可追溯的动态信息服务平台,存在信息反馈不畅、信息平台孱弱的短板,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育人体系与行业、企业、产业实际需求在社会网络中出现“两张皮”现象[22]。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仍存在不少短板,发展受限,可持续生态化发展态势尚未形成。

(三)韧度与强度: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多元主体融合韧性不足

产业和教育联结关系的强度主要是多元主体之间联结形成的利益关系网在受到外部压力和阻碍的情况下产生的张力和韧性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牵手难、欠深入、不稳定、难持续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耦合度不高密不可分[23]。迈克尔·富兰认为:“结构调整的改革有相当多的层面并且非常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24]产教联合体是由众多异质性的独立经营主体联合组建的利益关系网络体系,多元主体协同运营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然而,多元主体所处场域不同会导致其具有不同的行动逻辑和互动形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同一区域存在多所不同类型的院校,参与方也不尽相同,由于隶属关系不同,经费渠道各异,多数单位自成一体[25]。受经济属性指引,多元主体往往遵循效用主义思想,不断寻觅利益最大化的行动策略。产教联合体建设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且短期内难以得到回馈、未来收益难以量化预测、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不同节点部分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而损害整体利益,内部合作趋势逐步递减,对组织的认同感缺失,长期信任机制尚未形成。同时,产教联合体成员实力悬殊较大,部分参与主体过度依赖龙头企业、龙头院校,使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成员属于被动从属地位,未能最大化享受产教联合体的经济收益及增值价值,利益链条衔接稳固性差、韧性不足,利益联结关系离散,难以形成多元主体同频共振。


04

纾解之道: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应然路径


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塑造,坚持市场引导、政府统筹、产业集聚、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以链式发展激活产业与教育资源,营造充满活力的产教共生环境,多元集聚搭建信息联动平台,求同存异实现项目与人才“双交付”,构建高韧性利益链接关系网络,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见图3。


图三.jpg


(一)顶层设计与系统协调: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增拓共生环境容量


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作为共生环境的隐喻元素,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构中,其是产生协同能量、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能效的关键工具。为此,应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引领,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容互促的发展格局。

第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管理保障机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系统分析国家以及部委层面已有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政策、文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出台相关法律支持条款及专项政策。制定省级、市级层面推动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及配套实施细则,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和权利,以改革创新、先试先行破解现有制度“藩篱”和机制制约,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从实践逻辑来看,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应建立省级政府统筹,地市级政府主责,相关职能部门、龙头院校、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联合会商制度,规范财政补助资金投向,发挥制度维系产教联合体社会网络的导向、协调、整合功能,形成多元主体参与、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合力。省和市级财政增设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鼓励龙头企业、龙头院校牵头参与产教联合体运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领导本省行政区域的产教联合体建设[26],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建设一批能支撑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塑造充满活力的社会大环境。

第二,充分考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元主体利益需求,形塑互惠共生的产教联合体系小环境,形成“多元一体”治理格局。不断完善产教联合管理机制,多元主体相互依存、资源互补,直面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统筹协调、合作解决、一体推进,运用民主协商的形式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为产教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相关路径包括:成立产教联合理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会商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激励、信息共建及品牌活动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对产教联合体的运营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制定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任务规划,并将工作分解到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协会、企业、学校等成员单位。多元主体根据任务分工,认真梳理、分析、细化各项工作举措,列出任务清单,制定行动计划,落实工作职责,分阶段、分步骤及时推进,以项目式、目标化管理方式,规划、组织各项生产运营环节,整合多元主体资源,突出政府主导,强化行会引导,凸显龙头企业、龙头院校牵头作用,深化院校育人职能。

第三,对标对表,微观嵌入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建立“多维智评模式”,使之成为具有“教育—人才—产业—创新”混合驱动功能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载体,以此拉紧教育与产业的关系链条,激发多元主体内生动力。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纳入政府教育和经济工作评价体系,有机嵌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履责考核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体系中,增强地方政府协同动力。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地方政府及其成员予以“以奖代补”或表扬激励,对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及其成员进行问责劝勉。重点评价地方政府在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方面的协调会商机制、实体化运作机制、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成效,用好用足用实考核结果“晴雨表”。建立健全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部规范运营的制约机制及评价体系,加强考核评估,推动信息公开透明运行,保障多元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防止权利滥用、以权谋私,营造公平公正的运营环境,推动“产学研创”深度融合。

(二)多元聚合与信息共享:搭建信息联动平台,提升持续发展效能

第一,多元聚合,搭建产业引领、市场治理、政行企校深度参与的产教信息联动平台。多元化的产教资源信息供给是基于集聚效应的产业园区经济形态形成信息协同共享的公共价值和自觉意识。通过共享价值判断与联动行为意向对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多元主体产生正向影响,搭建产教资源融合发展信息联动平台和指挥调度中心,将多源异构的离散信息、资源以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重组为一个整体,结成“利益互嵌”的产教联合体。主体间信息资源获取或交换,便于供需信息有效流通、管理、利用和服务,实现产教联合体全环节信息数据的精细化全程追踪监测,确保信息畅通。完善优势资源流动机制,集聚政府的政策资源、企业的成果转化和岗位实践资源、职业院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开发资源、科研机构的研发资源,多元主体共建产业园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夯实园区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使产教信息联动由“无序”到“有序”,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

第二,信息共享,提升产教供需信息精准对接效能。市域产教联合体信息联动平台以大数据信息技术为核心,形成信息数据主动公开、交换、共享的公共价值普遍共识,不断增强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持续性,延拓信息数据协同的广度、真度、精度、向度。多元主体通过信息联动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多维分析、信息精准对接,政府部门及时发布产教联合体支持政策,企业及时发布岗位和技术服务需求,学校及时发布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创新成果等相关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政策支持清单、企业需求清单、学生信息清单、培训资源清单、技术服务清单,有效整合多元主体的数据信息,确保科技创新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服务,人才培养为企业用人需求服务,专业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现全链封闭的智能化监管模式,提升产教联合体运营的管控能力。

第三,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主体具有多元性,成员单位之间信息畅通是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多元主体在信息联动的环境下及时掌握供需信息,通过对话协商使其思想、利益等经过冲突、争辩与折中,以便及时调整供给,强化多元主体的责任担当,避免因惯性思维、自利倾向、政治顾虑产生的“决策者偏好”现象。充分利用信息联动平台实时更新动态数据信息,以市场用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紧跟产业步伐,助力企业发展,打破人才供需市场信息壁垒。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龙头院校“头雁”带动效应,动员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产教联合体协同治理,形成全员信息协同氛围,做好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优化的保障。确保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营过程中管理高效、运行时效、合作长效、评价有效,真正做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促推场域融合、共生共享关系形成。

(三)求同存异与耦合并进:共建“四真”育人场境,实现项目与人才“双交付”

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基础需要产业主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精准选择切合实际的产业项目,并以此为基础凝聚资源要素,多元主体共同搭建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共建“四真”育人场境,建立自带造血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产业真实项目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双交付”,见图4。


图四.jpg


第一,多元主体共建协同育人平台,补齐供需耦合短板。要摆脱经济理性的控制,需要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动态博弈中取舍,完善基于真实项目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和资源要素配置结构,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对接、融合、集聚。教育最迫切需要的是专业的行业平台及现代化的教育产业链[27]。围绕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经济圈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区域发展布局和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充分挖掘产业与教育联合发展的潜力,以资源应用最优化、效能产出最大化为导向,依据特色产业绘制产教对接图谱,积极探索、搭建产学研创协同育人平台。多元主体以项目为基点深度参与任务完成式教育教学,共同打造与产业链高度契合的教育链、人才链,补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需耦合短板,为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能,消减交互环境的不确定性,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积极推动以龙头企业为代表兼顾其他合作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论证、专业改造和专业群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提升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度。

第二,多元主体共建“四真”育人场景,实现项目与人才“双交付”。20世纪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认为:“教育应该教出那些知之而善行的学生,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28]基于现实问题从“网”的角度审视知识[29],在嵌入式关系网络中,多元主体以当事人的身份投入生产与育人。采用项目结构组织团队,以产业企业真实项目为出发点,以教学任务为依据,选取成员企业典型项目,积极利用好产业真实场景,打造场境育人阵地,实施“项目—导师—团队”一体化运作。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真项目”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在“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把握工艺改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服务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等职业技能达成的每一个环节,快速掌握岗位技能;与此同时,创造真实效益,通过“真绩效”考核并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学习与生产、教室与车间、考核与绩效交融,达成将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的“三转”目标,促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铸牢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的人才根基,实现项目与人才“双交付”。

第三,多元主体协同打造“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双轮发展、双向提高的“职业教育服务园区发展”新体系。成立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员工教育培训中心,基于产业发展,结合园区生态育人资源和创新要素,立足岗位需求,对园区企业生产技术、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等开展培训,多元主体共享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科研成果,联合开展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文化培训,推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既解决了园区企业员工职业培训的难题,又解决了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脱离实际岗位的困境,使之成为产业园区紧缺人才“蓄水池”、人才成长“加速器”、人才交流“中转站”,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网络体系,打造园区产业新引擎,拓展经济增长极。

(四)共生韧性与利益链接:强化共生单元韧性,构建利益链接关系网络

内化到产业与教育联合运行的现实场域,需构建耦合联动的高韧性市域产教联合体利益链接关系网络。

第一,建立科学稳定的高韧性利益链接机制。在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看来,“在一个共同体中,人们获得了需要和利益,这些需要利益推动他们以某些方式为互利而一起工作。存在着共有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一旦这一目的实现,将加强共同体的联系纽带”[30]。参与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多元主体动机和行为复杂,尤其是实力薄弱的参与主体往往在产教联合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如若其利益得不到保障,将会影响参与的积极性,只有满足多元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建立科学、紧密、高韧性的利益链接机制,才能维护产教联合体的稳固运营。

第二,在统一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驱动下构建基于产业真实项目任务的高韧性利益链接关系网络,全链条式助力产业和教育协同发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利益关系网络纵横交错,应加强信任机制的建设,发挥信任协同价值,聚集资金、信息、人力、物资等各类要素资源,增强多元主体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合作发展的信心,为产教联合体协同治理提供强大的内核引力。将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内嵌于产业园区和社会结构中,采用捆绑式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使得参与主体相互关联、彼此约束。同时,加强产教联合体多元主体自身的组织化、赋能化工作,激发共生能量的生成,提高产教联合体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自身发展能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进化提升,形成真正的产教利益共同体。

第三,以市场引导产教联合体持续创新,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以市域产教联合体所在产业园区核心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发展理念,倒逼产业与教育多元主体资源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明确“多元一体”治理格局下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纽带,建立价值共创、信息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运营理念。“双导师”共商培养方案、共组项目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增强利益黏合度,使多元主体主动参与产教联合项目、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突破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关键堵点和瓶颈,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利益链接关系,实现产业与教育“双向成长”的格局。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2期

上一篇:科教融汇化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

下一篇:县域发展,职业教育有何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