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看待职高生读博,应多一些平常心
发布时间: 2023-10-25
浏览量:1181
近日,浙江职高生周信静的“逆袭”故事被多所学校关注。他因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去打工,一年后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上了一所职校,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从中职起步,读到大专、本科、硕士,最后读到麻省理工博士,创造了“几乎魔幻的逆袭人生”。(10月16日 极目新闻)笔者注意到,不少媒体在对周信静的报道中,都使用了“逆袭”一词,用来肯定他在学业上一路奋斗、不断追求的辛勤付出。不过,赞扬归赞扬,反思归反思。媒体如此口径一致地用“逆袭”来描述一个职高生的成长,其实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误读,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首先,在汉语中,“逆袭”的含义是指在逆境中反击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周信静就读的是职高(中职学校),而职高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立交桥”式的发展契机,既能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也可以由此通过考试进入高等教育。否则,如果没有这种“立交桥”,周信静又何以从职高读到博士。如果用“逆袭”来定义他的发展,那么就等于将职高描述为发展的障碍,一个学生如果进入中职教育,就进入了人生发展的逆境,这岂不是有意无意间矮化了中职的地位,伤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实际上,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本身的发展逻辑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能够保障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种公正性的社会环境保障。当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社会应当给予他们的,应该是期待的目光,期待他们在职业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职业教育作为起点,在人生中出彩。这样的出彩,其实本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既然职业法已经规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两种教育类型,那么职业教育何以是一个人发展的“逆境”,而普通教育就是“顺境”?何况,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适应性的教育选择,可以实现受教育者的多向性发展。经过职业教育提供的成长支撑,一个人既可以成长为行业中的技术技能骨干,也可以投身于学术性的事业中创造精彩。这样的多方向发展,本来就属于职业教育本身所提供的可能性范畴,因此,就算是中职生就读博士,也根本上就谈不上什么“逆袭”。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周信静这样的职校生成才故事,如果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就是对职业教育的最大鼓励和支持。具体而言,媒体对于职教人才培养的成果描述,应该多一些平常心,尽量不要用“逆袭”这样的字眼。学生参加职业教育,能够利用学校所提供的成长通道,逐步成长为有用之才。这样的“自然而然”,既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心。
上一篇:掌握数字技能,更可大显身手
下一篇:市域产教联合体如何实体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