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强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6-18      浏览量:636

类型特色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带来新挑战与新机遇,将激发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水平的高职院校都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围绕产业、立足地方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特色,离开这两个特色,高职院校就没有发展的必要性。只有与地方发展、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高职院校才能迸发强劲的生命力。

 

图片

 

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这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挑战。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境界,是引领强国建设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理论指南。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新时期构成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有了新内涵,尤其是劳动者,新质生产力对培养新型劳动者提出了新挑战。党的十九大即已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前瞻性部署蕴含了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一针见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面临新挑战。

 

  新质生产力发展呼唤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科技赋能新型生产工具推动劳动资料跃升,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技术含量更高、覆盖范围更广、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更突出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只有新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协同配合,才能激发更强劲的生产力,这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将“图纸”落地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是将科学技术创新转化为技术成果应用、实现产品批量化生产的关键人才,是熟练应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的一线劳动者。“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面对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和质变要求,高职院校需要更好落实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类型定位,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化高职院校类型特色带来新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见,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正如林宇博士提出的“不要为了10%的升本目标带偏了90%的发展方向,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要求大、求全、求高,不是所有专业都要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也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要一哄而上服务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既要服务新兴产业壮大,也要服务未来产业培育,还要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既要服务先进制造业等新型工业化需求,也要服务养老护理等美好生活产业所需。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精准思维,推动高职院校强化类型特色。

 

图片

 

二、围绕产业、立足地方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特征

 

  产业属性、地方属性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这是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体现了地方、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由职业院校的地方属性、产业属性决定的。姜大源教授近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提出,实实在在把职业教育搞好有四个“离不开”,一是离不开产业、二是离不开企业、三是离不开就业、四是离不开定位。四个“离不开”归根到底就是离不开职业院校类型特色的定位,而这个离不开本身也需要因地制宜。笔者曾经受教育部督导局委托开展“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调研,发现东部地区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服务地区推进现代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职院校不仅面向承接转移产业,也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努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西部地区高职院校更多着力面向资源型产业、特色农业等,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正是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产业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得到深入实施。只有更好地围绕产业、立足地方,高职院校才能更好适应国家对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需要。

 

  各地发展投入与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需要高职院校因地制宜提升适应性和灵活性。《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31个省份生产总值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倍数达到60.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数量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倍数分别达到4.2倍、73.8倍、106.7倍,显示了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财政保障力度以及市场规模等。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等前6个省(市)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方合计数的比例达到46.9%,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都市圈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面对迥异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差异明显,高职院校服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底气应该就是针对不同地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调研中发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动策应江苏制造强省战略,最近五年服务了1000多家当地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学校从传统的机电类专业单打冠军实现转型升级,走向服务智能制造的高职排头兵。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服务产业,正在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作出重要贡献。“全国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的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点超过4.3万个,基本覆盖三次产业各领域各行业,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专业点对接当地支柱产业,五分之一以上的专业点对接当地紧缺行业,九成以上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调整。尤其是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现代农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高铁、交通、建筑、通信、制造、化工、轻纺食品、农业、生化药品、医药卫生、艺术设计传媒等领域,形成一批对接产业发展的优秀院校群体和专业集群,集聚了服务新质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巨大能量。“双高”建设五年期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立足区位优势,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积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连续承办5届国际(上海)非遗论坛、中国传统艺术一带一路巡展等,被央视、新华社以及NHK等国际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200多次,体现了党中央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要求。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航天特种部件制造需求,创新校院所联动培养模式,先后为上海航天八院培养了1600余名毕业生,留用率达95%以上,占据下属各所技术技能核心岗位80%以上,毕业生连续负责神舟八号神舟十三号的部件研制调试检测,适应了航天技术战略新兴产业升级需要。

 

图片

 

三、推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思考

 

  龙头院校带动是探索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需要国家持续推进“双高”院校项目建设。“双高计划”的重要政策导向是推动学校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一批“双高”院校正在主动服务区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以高水平、有组织的专业布局、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与转化,努力从服务单一领域的“单项冠军”走向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因此,建议持续推进“双高”院校建设,立足地方、围绕产业、面向人人,通过创新驱动专业群建设,研发引领三教改革,进一步强化类型特色,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势赋能。

 

  紧贴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有力举措,要求持续发力深化产教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立足地方实际,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解决研究和生产“两张皮”问题。面对新任务新挑战,建议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校制宜,持续推动高质量产教深度融合,引导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将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过程,增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增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技能支撑能力,服务科技创新成果走上生产线、迈向大市场,助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条件是打通高职发展堵点卡点的关键环节,呼唤加快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和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的时候,向国家级技能大师代表询问,“职称走哪个序列”“收入怎么样”?一针见血,切中了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堵点卡点。老百姓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条件不受认可是关键原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再次指出,大国工匠的“待遇条件要搞好”,又是一针见血。如果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技能工作不够体面或回报不高,职业教育就缺乏吸引力和认可度。只有真正搞好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条件,推进技能型社会落地落细落实,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价值认同,才能真正推动各类人才按兴趣求学就业择业,突破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的底层束缚,让各类人才真正迸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在全社会汇聚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澎湃动力。

 

改革分类评价是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建议加快探索高职教育分类评价体系。新时期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既需要国家“双高”院校引领,也需要各省级高水平、高质量院校支撑,还需要一大批行业特色院校推动。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因地制宜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发挥分类评价的导向作用是关键。改革分类评价重在立足类型特色,加快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职院校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各展所长,立足自身定位服务关键领域发展,实现“百花齐放”,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多样态新质生产力。

 

资讯来源:职教论坛杂志社公众号,转载自《职教论坛》2024年第4期第12-14页。


上一篇:教培分会月度资讯摘编-2024年4月

下一篇:7组数字看5月份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