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框架

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框架

  发布时间: 2024-07-03      浏览量:349

围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驱动、以质优为关键、以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助力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从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职教”体系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以改善培育和发展环境,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以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三重维度着手,搭建行动框架并落地实施。

 

一、构建三位一体“大职教”体系,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

 

在职业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真正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的“大职教”体系,以创新链为总牵引,通过思维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协同发力,推动创新链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彻底激发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创新创造活力。

 

1.以思想为先导,激发创新意识

 

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应该充分认识到创新意识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职教”体系中的先导性地位,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以创新意识武装科技人才,以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变革,释放创新创造聚变力量,并转化为巨大发展动力。在激发和培育创新意识过程中,无论是职业院校教师、学生,还是企业技能人才或工匠群体,均应坚持理实一体、学做结合的基本原则,打造教育、科技、人才要素双向流动的绿色通道,为职业教育师生深入到生产一线和企业技能人才进课堂、进学校提供制度保障,让职教人才与产业人才在交流融合中迸发创新智慧,结出创新果实,助力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2.以聚能为目标,搭建创新平台

 

首先,需要结合政府规划和市场需求,确立创新平台搭建目标,合理规划创新平台工作周期,设定科技创新产出形式等,便于各方参与主体向着共同目标发力。其次,根据创新工作目标和研究方向,结合各参与主体的创新资源、擅长领域,筛选入驻平台的职业院校、企业、智库和技能人才,建立校企创新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数据共享与开发应用联盟等创新平台,为资源要素的整合增效奠定基础。再次,应坚持以项目研发为导向,结合入驻平台的各主体、各模块、各层级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平台运转模式,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机制,提升平台运行效率。最后,要优化平台创新成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要注重创新目标达成率的结果考核,也要加强动态管理和过程指导,给予创新平台更多的人财物支持。

 

3.以改革为动力,优化创新机制

 

在国家战略层面,要统筹规划教育、科技、人才在特定区域、特定阶段、特定时期的投放力量,健全建优新型举国机制并充分发挥其科技攻关优势,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地方管理层面,要创新性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合理优化教育、财政、土地政策,扶持区域内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的业务能力。在个体微观层面,既要激发各类职业院校服务科技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也要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调动其投身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优化产学研用生态系统,改善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环境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的内生动力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重在强调以“研”促“新”、以“新”提“质”,而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是创新的载体和场域,重在突出以“产”载“新”、以“质”赋“产”。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开展科学研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应用的重要任务,是串联“产”“学”“研”“用”四大领域的天然介质,理应与政府、产业、企业各司其职、同向而行,打造各方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学研用生态系统,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协同与共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深化产教城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实体化运行机制

 

产业、教育、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三者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提升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孵化更多适宜当地发展的科技成果与新型产业力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深化产教城融合应坚持机制先行,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为重点,以构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基座,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载体,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并实体化运行,形成工作合力。深化产教城融合应突出战略协同,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谐美丽城市结合起来,结合当地产业基础、资源分布和职业教育水平等,因地制宜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协同推进政策制定、资源投入、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深化产教城融合应强化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聚合,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城市和产业,既要重视传统的产业与职教园区建设,推动引校入园、引企入校,也要重视新型网络空间建设,通过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共建智慧教室、智慧车间、智慧调度中心,提高沟通效率,实现多元实时联动。

 

2.提升科研综合实力,推动创新成果量质齐升

 

在产学研用生态系统中,科学研究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应用型科研领域的优势,面向产业科技发展需要,通过培育科研团队、共建科研基地、增加科研投入等方式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产教协同科研能力,推动创新成果量质齐升。在科研团队培育方面,各地职教中心、职业院校可以联合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建立一支相关专业群骨干师资、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科研团队,并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培训、前沿领域人才交叉组合等方式提升团队研究能力。在共建科研基地方面,应根据未来产业布局和当前产业发展需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导,建立一批面向市场、重在应用的产学研用基地,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科学实验提供实践场所。在科研投入方面,应协同推进不同领域、不同体系、不同层次的技术研发投入,既要制定财政、金融、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科研投入,也要在研发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新领域、新赛道增加专项财政拨款,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联合技术攻关,推动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突破。

 

3.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新质生产要素供给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要素系统,其先进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由此可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技术和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转化,为先进技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的新质生产要素供给。推动科研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必须构建以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畅通的投融资渠道为保障的技术转化体系,加快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过程中,还要妥善处理“新兴”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转化为新兴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赛道、新场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兴科技、数字治理帮助传统产业改进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培训技术工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打造类型教育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大量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工具的新型技能人才,该群体的数量和质量共同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创新程度和应用成效。因此,必须积极打造和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推动职业人才学历和技能同步跃迁,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1.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前瞻性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即将产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智力支持、人才保障等各项需求,职业教育要尽快进行专业群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之间的匹配度。职业院校要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和未来规划布局,加强相关产业、行业的师资人才储备,开设相关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坚持开门办学、校企合作,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有效联动,实时关注产业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结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开设一批行业急需、企业欢迎、社会期待的新专业,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

 

2.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必须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在精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在教师改革层面,要以建优建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抓手,不断提升职业教师的理论讲授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培养职业教师面向产业思考教学、面向岗位培养能力、面向应用引导创新的意识;同时,还要破除“身份”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师资双向培养与流动机制,真正实现企业技能人才、管理专家“送教到校”与职业教师“送培到企”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和运行。在教法改革层面,要顺应产业层次和职业教育学历上移的发展趋势,在坚守职业教育重实践、重能力的教学特色基础上,增加新质生产力相关新理论、新知识的教学内容设计,强化学生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理解与掌握,并联合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和创新研发中心,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材改革层面,应把握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的“理念新”“发展快”“内容实”等新特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教材编写新要求,采用知行合一的体例结构,对标新兴产业的岗位要求精选授课内容、创设案例情境、设计实践任务,链接实时更新的教学资源和应用场景,辅以项目式、活页式的呈现方式,提高教材实用性和时效性。

 

3.拓展职教学生成长通道,加快职业教育学历跃迁

 

加快职教本科探索速度,推动职教学生技能和学历同步成长,成为当前打造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彰显类型教育优势的题中之义。职业教育应加快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进行本科专业布点的步伐,提升职教本科招生和培养比例,并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职教本科与专业硕士、博士的衔接通道,加快职业教育学历跃迁,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1期,作者:马宁、张越

上一篇:《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一图读懂

下一篇:2024年1-5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