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的应为与能为

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的应为与能为

  发布时间: 2024-07-04      浏览量:320

一、服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的应为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全力做好赋能人力资本增值和产业技术创新两项重点工作。

 

(一)保障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新质劳动者

 

新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风靡全球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指出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教育和培训等使人力资本增值,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指导下,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把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劳动技能的培训必须先于生产力变革”。职业教育超前培养运用新质劳动工具、形成新质劳动技能、积累新质劳动经验、适应新质劳动关系的新质劳动者队伍,是实现新质生产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性力量。为应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业和就业转型,紧跟数智时代从业者职业素养、劳动技能的需求变化,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人力资本积累,职业教育需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人才“软性”技能的培养。

 

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面对数智时代产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贬值,因此,终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院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新质劳动者的成长心态、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素养。为满足新质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求,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二是强化科技和数字素养培育,提升新质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数字新技术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质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知识、技能的加速更新,将知识和技能快速转化为驾驭数智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应在课程中强化对科技工具和数字素养的培育,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技术,获得未来职业竞争优势。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成长心态、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与终身学习等,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升新质劳动者的快速适应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复合型技能和具备快速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新质劳动者所面对的非常规性认知任务尤其是创造性任务会越来越多,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成为数智时代职场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学会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性的学习机会,如创业教育和跨专业的合作项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是培养合作和沟通技巧,提升新质劳动者的人机协同能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机协作、人际协作”成为主要劳动形式,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人机结对(Human-MachineTeaming)协同作业与人际协作创新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机—人际合作和交流沟通技巧的培养,养成分析性思维、同理心与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需要通过项目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人机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技巧。

 

五是培养跨文化智慧,提升新质劳动者的人类共同体意识。随着产品价值链全球化加速和多元文化交融,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智慧,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敏感性和全球意识。新质劳动者应当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工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科学技术

 

新质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济体系内部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可以改善生产率,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科技创新过程可分为四阶段: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扩散。“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转化是一个经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跨越、技术开发向商业化跨越再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跨越的复杂过程”。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职业院校主要参与“技术开发向商业化跨越和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跨越”的创新过程,也就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扩散。赋能产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践行科教融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科教融汇就是通过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融合交汇,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而言,“科”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职业教育身处生产服务第一线,要突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藩篱,不但为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要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借助其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以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为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是主动加入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国家科技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职业院校要改变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主动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借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外部资源,聚焦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合作研发、协同创新;依托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学校部门界限,聚集优势资源,在重点研究领域加快突破。

 

三是坚持“场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场景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范式,它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以求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于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要以“场景创新”为契机,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技术研发源动力,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探索与区域产业协同攻关新机制,为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共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新质人才培养范式:职业教育的能为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系统带来颠覆性重构。基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结合紧密的教育类型特点,有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就需要什么样的职教体系与之相适应。孕育新质生产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模式从大规模定制生产(MassCustomizationProduction,MCP)转变为大规模个性化生产(MassPersonalizationProduction,MPP)。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生产的刚性流水线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人工智能(AI)、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新技术赋能的功能模块化生产机台和柔性传输系统。与大规模定制生产相适应的,大批量培养标准化、规范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系统,将不再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之而起的是个性化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生态型“新质劳动者”的“新质职教系统”。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培养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重构培养体系、健全教学治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与新质生产力时代大规模个性化生产相匹配的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从“硬技能”到“软素养”

 

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关键是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是学什么。新质生产力时代,伴随数字新技术的崛起,正在打破原有的技术和知识垄断格局。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对容易,技能的重要性也有所下降。职业教育基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将从重视那些与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相关的“硬技能”转变为重视团队合作、创造性等“软素养”。以陈述性知识积累和简单技能重复训练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将逐渐转向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弹性灵活性敏捷性、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等核心素养,来系统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进而发展个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新质劳动者”。

 

另一方面是怎样学。新质生产力时代,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实训车间等固定场所,而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泛在学习。学习者可以借助信息化学习平台,获取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及虚拟实训场景、企业工作场景。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被动态监测记录,经由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数字画像”,据此为学习者推送最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数字新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学分被碎片化为知识技能颗粒;根据学习者所学知识颗粒的数据可以生成其知识图谱和岗位能力的图谱,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地图”,使每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都一目了然。人工智能(AI)等数字新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成为校园无限开放、服务对象和功能更加多元、便捷高效的技术技能学习中心,从而构建起人人皆学技能、处处能学技能、时时可学技能的终身学习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二)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从“同质化”到“个性化”

 

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逻辑起点在于产业发展。工业化时代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以分工为基础,需要大量从事相同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诸如车工、铣工、磨工等)。再加上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实用性、就业性、技能性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原理性知识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区分人才的特质。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当前制造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缺少系统思维,缺少方法论、学习能力低下,不会做事、缺乏工作技能、不擅长沟通,不会创新、想不出办法、工作结果无法预期,等等。

 

新质生产力时代,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产业技术的快速迭代,很多企业已开始采用“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不是单一重复劳动的“标准化”制造,而是强调“个性化”的柔性、分散和智能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范围拓宽、专业工种间的业务交叉增多。数字化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去技能化”和“技术升级”两种趋势,前者意味着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后者则更强调劳动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高阶思维和自我更新能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于培养高端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生态型等“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职业教育基于工业化时代“就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板单一,偏重机械式训练学生的简单操作技能,忽视了解决问题、开发创造等综合素质培养,更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成才。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复合性技能,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新质生产力时代,高职教育应当立足于生源特点、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实施1+X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多种技能的获得,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积累和传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有解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基于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的“产、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科教融汇,强化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全面、系统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路径,等等。

 

(四)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一是加快构建与新质劳动者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为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满足产业需求,需要将刚性的课程体系升级为可组合的柔性课程体系。即以专业群为单位,根据从事某一类职业岗位所需的X项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纳入企业“四新”,开发成为X个职业能力模块(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适应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选取其中的n个模块,组合成为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关键核心领域交叉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构建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技能认证模块集。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抓手,强化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依托,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取技能模块认证,以形成个性化技能集,塑造个人技能特质,实现学习者增值。

 

三是加快建设与新质劳动者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供给;推动“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意识融入专业教学;完善“双创”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双创”孵化平台,完善“双创”保障体系。

 

(五)健全教学治理体系,从“经验化”到“科学化”

 

新质生产力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出职业院校教学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当前,产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速度加快,新质人才培养范式加速形成,智慧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个性化供给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累积转换更加复杂。顺应这些发展趋势,职业院校要“建设校本大数据中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持续丰富师生发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产业人才数据分析,厘清新质人才需求;进行产教供需数据分析,把握新质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学生学情数据分析,优化学习资源供给;从“经验化”教学管理转变为“科学化”教学治理。从“管”到“治”,克服经验性、单向性、封闭性、控制性、约束性、垂直性等弊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实现教学业务流程再造,以满足新质生产力时代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5期,作者:牛同训

上一篇:2024年1-5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

下一篇:我国推动“AI+X”跨界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就业前景让相关专业热度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