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

  发布时间: 2024-10-14      浏览量:472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自上而下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蓝图,自下而上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地方经验的重要任务。落实和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除了从内部明确建设路径外,还要发挥各级政府对建设工作的主导作用。国家层面,要优化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遴选认定,树立正确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理念和建设方向;省级层面,要结合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做好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深化工作;市级层面,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需要高位推动其建设,做好相关的体制支持保障,为市域产教联合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把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主线

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尽管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产教融合被逐渐赋予促进教育、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的多维度使命,但是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载体之一,首先需要发挥的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队伍中。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下,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越发明显。目前,高技能人才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人才类型,仍在数量和结构上面临着双重挑战。据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就将达到近3000万人。对此,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发挥区域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的优势,牢固把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建设主线。一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地方适应性。基于市域产业链的布局以及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知识库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人才的区域匹配度,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时间,突出所培养人才对地方产业经济的生产效益。二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我国职工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达85.0%,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35.5%,第一、二、三产业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2.5年、13.0年、14.5年。尽管学历水平无法直接体现在经济生产效益上,但是面向当前产业技术更迭速度的加快,一定的学历水平能够切实保证产业工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此,联合体内部要逐步打通人才培养的学历上升路径,拓宽联合体内本科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通道,扩大联合体内专科学校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比重。三是构建符合技能人才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的成长通道。高技能人才是一类需要同时兼顾体能与智能的群体,身体机能的衰老会直接影响到该类群体在生产一线的经济效益产出。这意味着在提升高技能人才学历层次的同时,要兼顾培养周期的问题。在保证培育质量的前提下让高技能人才尽早进入真实实践环境中,不仅可以加快他们的技术技能积累,同时也能够在更长时间内发挥高水平的生产效益。对此,联合体内部要加深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资源的统筹,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主导完善学生的职业准备教育,以继续教育为主导深化学生的入职培训和职后学历与技能提升。另外,要强化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一体贯通,扩大联合体内部开展中高职、中高本等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比重。

二、抓实以“五金”为重点的建设载体

强化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教材等职业教育五大要素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抓手。《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需要紧紧围绕地方产业技术技能需求,深化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实践、教材改革。一是建设与地方产业布局相适配的“金专业”。基于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紧缺人才需求的深入分析,按照“从产业链到具体工种,再到岗位需求,最后落实到专业设置”的递进逻辑,精心构建区域专业集群。二是打造与地方产业技术相匹配的“金课程”。通过对地方产业核心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在优化专业布局的基础上明确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与定位,梳理所需要传授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以此为锚点进一步构建地方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体系。三是培育与地方企业真实生产相熟悉的“金教师”。强化联合体内学校教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在联合体内打造技术创新、实践实训、教学创新一体化的教师团队,推动联合体内部形成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四是建设与地方企业生产情景相匹配的“金实训基地”。按照实训岗位对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的影响程度,在联合体内部建立阶梯式实训基地网络。一方面,将生产实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随着实训岗位从生产边缘到中心的过程中不断精进提升技术技能,大幅缩短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时间。五是开发与企业生产知识管理相对接的“金教材”。以联合体内龙头企业为主导,产业园区、职业学校共同帮助企业进行企业内部知识谱系挖掘与构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以龙头企业内的知识图谱为基础,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推广等方式逐渐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带动产业上下游的整体标准、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将企业内的生产知识提取为地方特色的教材,加深教材内容与地方实践生产的联系。

三、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式建设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之一。其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政府项目的工作层面,而是要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甚至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常态化举措。在遴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基础上,如何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可持续运行是各省、市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一是扩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覆盖面。除了国家层面遴选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之外,省级部门也应该积极扶持、培养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相比于国家所遴选的,省级层面可以进一步对地方特色和紧缺的产业进行培育孵化。同时,在产业选择过程中,避免出现省内市域产教联合体对接产业同质化现象。此外,在布局上,省级部门在遴选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过程中,要避免与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在空间布局上的重合,尽可能地错开建设区域。在地方推进过程中,应采取一例一策的原则,以成熟一例、总结一例、推广一例的思维在区域内整体布局、逐步推进。对不同类型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给予差异化的政策支持,让政策服务真正触及产教融合中的痛点。二是健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行机制。在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要促进联合体相关主体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探索联合体实体化运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建设,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建立政行企校密切配合、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提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服务能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需求,大幅提升联合体的人才培养水平、经济贡献份额和协同发展能力。具体运行过程中,要在实现联合体内部资源共享的同时,持续更新迭代资源,提高联合体的服务能力,加强校、企、研、政等组织中各级各类人才的交流,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完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动态对接机制。

四、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保障机制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其发展环境,加强对其建设的政策支撑,在产教融合、一体化长学制培养、经费投入、资源统筹、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一是优化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遴选认定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遴选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任务。遴选的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将对各地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起到重要的标杆示范作用。对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遴选认定,需要结合联合体的建设意图与实践逻辑,把联合体的建设基础、运行机制、服务效能、特色创新作为国家层面遴选的聚焦点。二是加强地方政府公共资源投入。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构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致力于优化和提升区域普惠性人力资本,包括不断强化对青年人群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再就业,以及加大对退役军人就业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政府还应特别关心并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群体,通过增加公益性岗位的供应,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地方政府应着重规划和建设一系列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具备实用价值的实训基地。通过创新的合作模式激励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三是深化在关键改革领域的举措创新。地方政府需要全面整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双高计划”实施以及区域人才发展蓝图。要充分围绕区域发展的技术、人才、土地等各方面要素的建设需求,针对当前劳动力市场“重学历轻技能”,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中各方产权界定模糊、利益分配不均等改革深水区问题,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契机,通过完善章程及运营管理体系、建立内部数据资源共享机制等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先行先试,进一步贡献地方实践智慧。(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5期)


上一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下一篇:《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发布 数字人产业生态日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