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湖州市创新“三法”破解新型学徒制培训“三难” | 推动产业人才精准匹配
近年来,湖州市依托人社部与国际劳工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试点和全省浙派工匠“增技增收”先行区建设,创新“分类法、统筹法、激励法”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聚力增强学徒培训效果、促进人岗相适、提高参与热情,积极推动产业人才精准匹配。
今年以来,全市已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班52期,在训学徒3272人,覆盖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8大类产业领域。
校企联动强协同 运用“分类法”破解“学习组织难”
(一)分班组训。全面统筹培训计划,根据参训学徒单位、地域、工种、学历,采取大小班、AB班、分组排班等形式,协调参训员工工作时间,提供区间交通保障,确保参训人员应训尽训。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班112个,涉及机械、电子、汽车等87个行业工种,覆盖该市已有职业(工种)目录的30.4%。
(二)分人管理。创新执行“学校班主任+企业教育员”的“双班主任”模式,由技工院校和企业各自指定老师或管理人员担任,分别承担参训学员在学校和企业内部培养管理,解决培训组织松散无序问题,保障教学计划安全高效落地。如金洲无损检测班,由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老师和浙江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担任“双班主任”,通过协调配合,培训期间学员考勤率达95.8%,学徒理论、实践考试通过率85.4%,并保持零安全事故发生。
(三)分时培训。搭建数字化培训平台,集成技能课程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等模式,及时解决学徒问题,平衡生产与参训时间。如湖州交通技师学院开发新能源汽修专业线上培训课堂,通过开设通用技能培训直播课等形式,让参训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空闲时间,分时段选课参训,有效解决集中教学受限难题。
(一)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课程设计。指导技师学院、培训机构联合企业设计课程,聚焦前沿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安全生产等方面,制定通用化标准教材。截至目前,在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开展的学徒制培训国际合作项目中,该市牵头主编的《企业导师岗位培训教程》入选项目培训工具开发计划,自主开发的学徒《通用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多次参与项目交流。
(二)坚持专业导向,加强师资配置。在行业领军企业选拔首席技师、技能大师、技术能手等优秀高技能人才,在院校选择专业知识广、操作技能强的骨干教师,建立学徒制培训“双导师”师资库,就近就便分配,推动师资力量共用共享。截至目前,师资库已纳入技工院校164名中高级教师和企业112名高级技师,包含浙江工匠等高技能人才38名。
(三)坚持效果导向,创新授课形式。探索实施“厂中校”授课模式,把学校建在工厂、把课堂搬到车间,通过研讨式教学、工匠讲座等形式,推动技能实操和理论教育统一授课、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集中授课,实现参训学员边学习边实践。据统计,参训学员从学徒到一线员工5年内,被企业提升为制造部经理、技术处长和车间主任占比11.4%,入选湖州大工匠、湖州工匠等高技能领军人才超300人。
(一)“双纳入”加大保障力度。出台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纳入技能培育体系考核范围,推动各区县将学徒制推进工作纳入区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学徒报酬、导师津贴、培训费用等激励措施,按每人每年不超过6000元标准给予企业新型学徒补助,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今年以来,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超1100万元。
(二)“双评估”提升资金绩效。构建“过程+结果”的绩效评估体系,明确开班备案、师资优选、培训授课等10余项标准,聘请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补贴资金绩效评价,进一步规范院校机构培训秩序,今年该市的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提升20%。如南浔区今年已完成电梯类新型学徒制考核377人,投入专项补贴资金105.2万元,人数同比增加14.3%,资金同比节约23.5%。
(三)“双评价”促进增技增收。创新“考核+认证”“学历+技能”的“双评价”模式,在学徒培训期满后,由企业和技师学院共同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院校毕业证书,鼓励引导企业将职工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实现员工增技、企业增效、技能增收。如久立集团通过设立技能等级补贴、学历补贴等3项以技提薪制度,学徒参训后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0多项,车间日均产量效率提升15%,人均月收入同比增长480元。
资讯来源:技能中国公众号
上一篇:我国软件产业步入群体突破关键期
下一篇: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