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一、理论逻辑:职业教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1.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及自然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科学家、顶尖科技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能够适应产业新场景、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产业正进入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通道,传统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涌现出许多新型应用和劳动场景,需要劳动者更加能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借助数据要素等从事更高生产效率、更复杂多变的生产劳动。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预计到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将分别达到75%、90%。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的高效能生产力,要求劳动者能掌握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人工智能助手、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进而推动制造流程更加智能化、制造范式更加柔性化定制化。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时代,“人机一体”“数实共生”将成为产业新常态,以传统技术工人为代表的产业应用型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跃升,是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赋能要素和重要推动力量。
2.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新动能
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当前,以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前沿先进技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成为引领社会发展及产业变革的新动力、新方向。世界经济论坛《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预测,到2025年,新技术的引进和人机之间劳动分工的变化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也创造9700万个新的劳动岗位。企业正在通过技术进步引发生产力跃升,对现场工程师需求十分迫切。现场工程师也称现场应用工程师(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简称“FAE”),是面向工程一线的技术实践者、工艺设计者、技术难题解决者和工程组织协同管理者,是能够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2021年发布的《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将有近10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缺口。由人瑞人才联合德勤中国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前瞻版)》显示,一线城市需求量最大的前五类岗位是C++工程师、半导体技术、产品经理、Java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等数字技术工程师,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根据“职业带理论”对不同技术人才实操与理论结构的要求,现场工程师与研发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等都属于“工程师”范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对紧缺型人才的强劲需求,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提供动力源泉。3.新质生产力要素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物质基础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了“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一方面,从要素增长和发展看,数据作为新质生产力要素已被反复论证。数据要素不仅是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成为新型生产力要素,而且作为影响因素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进行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从生产力水平及组织结构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先进生产力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应用下不断改造提升,发展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形态,推动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现代化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力要素推动之下,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企业数转智改进程加速,产业及职业新场景不断涌现,为产教融合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提供实践场景,为探索培养路径、模式及方法提供物质基础。
二、实践逻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1.职业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必然选择
工程师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现场工程师则可视为高等职业教育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适应性理论看,职业教育适应性本质上就是要满足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通过自身变革与系统化重塑,重新定义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随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通过产业革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先进技术交叉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集群发展之势。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拓展,生产要素组合效率不断提升,社会经济及产业增长方式、增长逻辑、发展路径等方面已发生了深刻的“质变”。实体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实体经济的核心又是制造业。当前,我国大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对制造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线现场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工程技术人才,具备技术融合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对接紧密,成为培养现场工程师的重要阵地和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高质量培养和输送适应现代产业体系需求的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适应和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职业教育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简称“专项计划”)。“专项计划”的出台,标志着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进入实践阶段,既是因应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选择,也是职业教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应然之举。
2.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的关键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能有效激活生产力要素,增强服务现代产业发展能力,有助于职业教育优化类型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工程师比较,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在产业面向、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其独特典型特征。在产业面向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数字化、智能化的职业场景,是当前我国最紧缺的技术岗位,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服务“制造强国”“数字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在培养对象上,与普通高等教育主要面向在校生培养卓越工程师不同,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既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准员工、员工等。重点是产业“现场”的产线装调、精益制造、现场管控、设备运维、质量安全等岗位。这是我国工程技术人才体系中最基础、需求量最大的序列,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座。在培养主体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则以企业为培养主阵地,以混合所有制现场工程师学院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企业育人主体作用。在培养模式上,普通高等教育工程师是以产学研项目为载体,采用新工科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则是依托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依托产科教平台资源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在校企双导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在进阶式项目实践中学习基础理论、积累技术技能、养成可持续的职业素养、形成工程思维、培养技术融合应用等工程实践能力。
3.职业教育提升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职业教育的类型性已获得“官方认可”,但由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尚未畅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尚有短板、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尚待提升等原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培养一线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等基础性技能人才层面,认知转变还需要较长周期。随着国家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进入生产现场,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数据等新要素在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方面体现出更大优势,生产要素组合效率全面提升,需要职业教育输送的技术技能人才较以往具有更强的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软实力”。事实上,新一轮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要素为投入对象,这种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及数据要素与产业结合以后,就形成了最为典型、最具生命力的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及其“智能化”应用新场景。培养适应产业和职业新场景、兼具“硬技能”和“软实力”的现场工程师,是职业教育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推动下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能级不断进阶、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新质”产业服务能级、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和重要任务,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高度与培养能力。由此,职业教育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培养现场工程师的有效机制,对于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能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接受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2期)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
上一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行动指南
下一篇:AI客服发展迅猛,“软”服务不能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