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 2024-12-03      浏览量:238

一、系统化更新教育理念,构筑人才培养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一是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高职教育体系。高职院校需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强化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在新兴技术领域的适应力与应用能力,推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高职院校应依托自身优势,精准对接前沿科技领域,科学规划并优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提前布局面向未来新兴产业的专业体系,以储备和输送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推动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一是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师资引进渠道,特别是吸纳来自企业界、拥有扎实文化基础和过硬技术本领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选聘流程中,应灵活调整学历门槛,转而强化专业技能的评估,确保兼职教师具备行业认可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于在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即便未达到相关职称要求,也应给予特别考虑,纳入兼职教师行列。对于新聘教师,学校需建立综合性的评估体系,旨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二是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业的合作,共建教师培训体系与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可以设立校企联合教学平台、创新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与实践锻炼机会。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实际生产、岗位实践与现场调研,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前沿保持高度同步。三是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效沟通机制,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与共享,构建多元视角的教学智慧库,以满足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师资的迫切需求。四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通过制定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与绩效考核标准,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为优厚的待遇与奖励,激发教师群体的职业热情与教学创新动力,进而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五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推动高职教育质量与社会发展同步。要加强教师教学培训,引入并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如翻转课堂,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与有效性。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教学成果,还重视教学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评价。通过设立教学创新奖项、展示平台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创造力,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科研平台与资源保障,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的科研潜能。积极引进多元化的人才,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教师团队。通过构建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团队文化,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团队的整体活力与创造力。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通过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服务,确保教师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与心理状态下投入教学与科研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与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深化科教融合,塑造高职教育新优势

科教融合不仅是联结教育与产业协同进化的桥梁,更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信息无缝对接及技术优势互补的关键路径。一是高职教育应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把握区域产业发展脉搏,整合企业资源,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以塑造区域发展新动能。通过深入参与科教融合,学生能够亲历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应用,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职业适应性,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高职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基础与应用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建立区域性、高效能的科教融合平台,促进产学研各主体的常态化互动和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三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共同攻克生产技术难题,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四是职业院校应积极扮演区域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的角色,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咨询服务,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重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创新教学路径,应对多元化招生挑战

一是构建个性化学习体系。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及兴趣偏好等,注重学习节奏、方法与资源的个性化配置,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学习。针对知识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应设计并开设高阶课程与前沿研究项目,旨在激发他们的学术潜能,促进深度学习与创新探索。同时,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则需精心组织补习课程与个性化学习辅导,通过强化基础、优化学习方法等手段,助力其逐步提升学习效率,缩小与同龄人的差距。二是加强思政教育。鉴于学生思维方式日益多元化,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价值引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组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在多元文化与价值冲突中能够保持理性,做出明智的判断与选择。三是加大监管力度。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商业化倾向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招生规范与质量标准,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此外,通过政策扶持与财政激励,鼓励民办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与教学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


五、创新课程体系,提升高职教育适应性与前瞻性

教师是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执行者和推动者,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一是需构建常态化的教师培训体系与学术交流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培训与行业实践,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沿性。二是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市场调研和就业情况分析,通过系统性的市场调研与详尽的就业情况分析,持续监测行业动态与人才需求变化,确保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并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适应性。三是成立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来自相关行业的资深专家、学者及企业领袖,凭借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瞻性的行业洞察,为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提供权威指导与决策支持,确保课程内容既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能够直接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又具备前瞻性,能够预见并引领未来发展趋势。(节选自《教育与职业》2024年第18期)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

上一篇:“科创+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下一篇:为产业工人提供泛在可及、精准有效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