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成全球变革核心,人才是关键。我国AI人才缺口大,需强化教育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引才留才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人才引领产业AI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人工智能同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人才作为最为关键的要素,无疑承担着引领产业 AI 化的重要使命。
一、产业 AI 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赋能特性,正深刻重塑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格局。从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与供应链优化,到服务业的个性化定制与智能客服应用;从农业的精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到医疗领域的疾病诊断与药物研发辅助,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其触角已延伸至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以制造业为例,智能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降低了人力成本与资源消耗。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系统,能够以高精度、高速度对零部件进行检测,有效避免了人工检测的误差与疲劳,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诊断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变特征,辅助医生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决策,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
这些生动的实践充分表明,产业 AI 化已不再是未来的憧憬,而是当下正在发生且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动力。
二、人才:产业 AI 化的核心引擎
在波澜壮阔的产业 AI 化浪潮中,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他们是这一伟大变革的核心引擎,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的关键力量。
首先,高端人才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在算法研究领域,他们凭借深厚的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功底,不断探索新型算法模型,从早期的神经网络到如今风靡全球的深度学习算法,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每一次算法的重大突破都为人工智能的性能提升带来了质的飞跃。在硬件创新方面,芯片设计专家致力于研发专门用于人工智能计算的芯片,如 GPU、TPU 等,这些芯片针对人工智能计算任务的特点进行了优化,极大提高了计算速度与能效比,为大规模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以英伟达(NVIDIA)公司为例,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带领团队专注于 GPU 技术研发,使其在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英伟达的 GPU 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深度学习训练与推理任务,为众多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持,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复合型人才是人工智能与各产业融合应用的推动者。他们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特定行业的业务流程与需求,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巧妙地融入到各行业中,实现创新应用与价值创造。在金融领域,金融科技人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评估与投资决策分析,通过构建智能风控模型与量化投资策略,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与投资收益。在教育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研发智能教育教学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与智能辅导答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
最后,创新型人才是产业 AI 化生态体系建设的开拓者。他们勇于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积极构建产业 AI 化的创新生态。例如,一些创业者聚焦于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通过打造智能家电控制系统与家庭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家居设备的互联互通与智能控制,为用户带来了便捷、舒适的智能家居生活体验。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特定领域的深入应用,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充满活力与创新力的产业 AI 化生态群落。
三、我国产业 AI 化人才现状剖析
尽管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产业 AI 化人才方面仍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从人才数量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 500 万人,且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缺口正呈不断扩大之势。到 2025 年,预计缺口将突破 1000 万。在人工智能企业集中的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人才供不应求的矛盾尤为突出。许多企业为争夺有限的人才资源,不得不开出高薪、提供优厚福利,但仍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
从人才质量上分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结构失衡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中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研究团队与企业中,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占比相对较低。在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研究、芯片设计等关键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从业人员虽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但在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产业 AI 化应用需求。
造成我国产业 AI 化人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培养体系方面,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学科建设尚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部分高校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参与实际的人工智能项目研发与应用实践,导致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在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但在政策落实与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难以吸引到真正顶尖的人工智能人才。同时,企业内部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不足以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工作积极性。
四、人才引领产业 AI 化的战略路径
为有效破解我国产业 AI 化人才困境,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 AI 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需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系统完善的战略路径。
(一)强化教育体系支撑
教育是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基础工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进一步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鼓励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设立跨学科的人工智能专业或研究方向。例如,可开设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工程交叉专业,培养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引入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教材与课程资源,结合我国产业实际需求,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案例教学库,提高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层面,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体系。开设人工智能职业技能培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需求的人员,提供从基础编程技能到高级算法应用的全方位培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项目环境中进行实习锻炼,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例如,可与人工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培训项目,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产学研协同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项目。例如,政府可牵头成立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联盟,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解决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中的共性技术难题。
高校应积极主动与企业对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考核标准,为企业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同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企业则应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投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实践项目,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场景与技术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优化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
人才引进是快速补充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面向全球吸引顶尖人工智能人才。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为高端人才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可给予一次性高额安家费,并为其配备科研团队与实验设备,支持其开展前沿科研工作。
同时,注重人才引进的精准性与针对性。根据我国产业 AI 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技术需求,有重点地引进相关人才。加强对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海外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回国创业,带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仅要关注高端人才,还要注重引进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建立青年人才培养与成长机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晋升机会,使其能够在我国产业 AI 化进程中迅速成长为中坚力量。
人才留用同样关键。企业应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具有挑战性与成就感的工作任务,关注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职业晋升通道。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根据人才的贡献与业绩给予相应的激励回报,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同时,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实际生活问题,让人才能够安心工作、专注创新。
(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吸引、培养与留住人才的重要土壤。政府应加强政策法规保障,制定完善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与人才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与法律支持。加大对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各类科研基金与创新奖励基金,鼓励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与应用开发。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加大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科技部可设立人工智能重大专项,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示范项目。
社会应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对人工智能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理解,消除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与误解。通过举办人工智能科技展会、创新创业大赛、学术论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创新成果与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人才的创新热情与创造活力。媒体应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创新事迹的宣传报道,树立优秀人才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五、结语
人才引领产业 AI 化是我国在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面对当前我国产业 AI 化人才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人才在产业 AI 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通过强化教育体系支撑、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优化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以及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等多方面举措,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战略体系,全力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工智能人才大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产业 AI 化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让我们汇聚天下英才,共筑产业 AI 化的辉煌未来!
资讯来源:中关村人才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