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然路向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然路向

  发布时间: 2024-12-30      浏览量:157

一、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长效机制,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活力

加强新质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本跃升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决条件。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是对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积极响应,能够提高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耦合度,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一批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够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有机结合体,通过主导或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实训实践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各环节,助力员工、参训者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有助于从企业内部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缓解技能错配和供需错位等问题,为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提供智力和技能支撑。基于此,有必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着力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深化职业院校与试点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发挥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力军作用。

 

1.重规划,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

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绝非单一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迫切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构建由科技、教育、人力社保等部门以及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体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需聚焦能源交通、智能制造以及高端装备等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领域,强化上述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的制度设计,作出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决策部署。在地方层面,政府部门可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重点项目和任务的组织管理、监督实施等工作,做到“不缺位”“不越位”。尤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的指导,从专项规划、要素支持等方面入手,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形成产教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对符合申报要求且培育成绩突出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关部门可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自身在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2.聚合力,强化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主体地位

对政府而言,需要制定和落实激励措施,允许和保障产教融合型企业获取税收优惠、培训补贴、优质人力资源等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提振产教融合型企业在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柔性治理工具,完善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行动主体间的协商对话机制,化解产教融合型企业育人进程中的利益冲突,在合作博弈中生成“教育—产业—创新—人才”的闭环链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而言,有必要突破唯经济理性的市场逻辑和传统认知,科学处理经济利润获取与社会价值创造间的关系,实现由功利性到公益性的理念嬗变。此外,产教融合型企业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靶向,自觉承担新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1+X证书试点任务,汇聚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深度参与新质专业设置、特色教材开发和培训教学设计等环节,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变革。

 

3.补短板,促进高素质企业师傅队伍建设

德国双元制成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和结构合理的企业师傅队伍。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生产力,不仅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更高要求,而且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师傅队伍结构提出新要求。为更好地匹配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的新需求,急需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师傅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工匠之师”。具体实践中,产教融合型企业应完善师傅认证制度和准入机制,构建企业师傅能力图谱,针对执教资格、选拔标准等进行规定,遴选一批师德师风良好、实践经历丰富、职业素养过关的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产教融合型企业可以将学徒培养成效与企业师傅职位晋升相挂钩,在设立师带徒津贴、提高企业师傅福利待遇的同时,举办优秀师傅表彰大会,通过经济补偿和精神激励的方式,推动企业师傅队伍建设提质升级。另外,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师傅培训体系、技能竞赛体系,提高企业师傅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二、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合作框架,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12月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并强调“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产教融合的全新组织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为完善技能型人才供给结构和成长环境、服务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创新水平而进行的重大制度创新,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应加快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合作框架,实现教育与产业两大系统的互促互融,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制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发展路线,构建多方共赢合作生态

政府部门需要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从全局视角出发,厘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重点任务、管理模式、考核指标以及实体化运行机制等内容。各级政府应完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政策激励与补偿机制,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激发各主体参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技能型人才培养等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同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区别于以往虚化和主体割裂的产教融合组织,并非产教主体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多元参与主体共建共享而衍生的新型组织形态。美国知名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指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并不局限于政府或市场“单中心”治理方式,认为“兼具私有特性与公共特质”的全新治理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治理困境,减少集体行动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基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有必要寻求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公约数”,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健全多元融合治理模式,发挥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换言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急需打造全息性、共生性的多元协同治理框架,超越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本位主义,促使各方由市场外部的竞争关系加速向组织内部的合作关系转变。唯其如此,才能破解由市场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组织关系松散等因素而产生的集体“囚徒困境”,激发各成员单位参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搭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开放平台,加速释放集群集聚效应

一方面,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行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及行业企业等主体可建立产教精准对接的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信息谱图,促进人才供需、政策法规和技术服务等信息资源顺畅流动。一是可采取大数据分析和走访调研等措施,加快编制行业发展报告、技术供需清单、人才供需清单,破解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政校企行可根据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层次和结构的要求,联合开展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现场工程师培养培训体系,强化对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输送大批新质劳动者。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阵地,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质态。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需要打造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市场导向、资源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释放创新资源集聚效应。特别是要聚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汇聚科研机构、职业院校、高水平高等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要素,推动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助力行业企业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

 

三、拓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深度与广度,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认为科学技术会持续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促使生产方式实现重大革新,引领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既能够完善技能型人才育人模式,带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深刻变革产业发展的结构、形态和布局,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有必要找准“科”与“教”的结合点,拓展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深度与广度,构建教学服务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协同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深度互动,更好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

 

1.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制度供给

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地方政府应着眼于信息沟通、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统筹规划,明确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基本原则、重点工作、配套措施。各地要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推动区域科教融汇平台搭建和运营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完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主体进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同时,职业院校需要着力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将教师参与技术研发和科研活动的表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将科学素养、创新意识、科研实践等纳入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进一步提高师生科研素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相关部门应不断优化科教融汇激励机制,激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区域科教融汇平台建设,实现科研成果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

 

2.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树立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办学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诉求,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等行动主体需准确把握科教融汇的深刻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确保学生能够满足新质生产力演化升级的需求。其次,汇聚优质科技资源,推动前沿科学技术与职业教育育人工作有机结合,促使科技力量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育人环节,提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最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等主体要着手完善长期合作机制,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科研创新团队相结合,促进生产实训基地与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把新技术、新工艺等科研成果引入专业教学,培养一批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

 

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加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推进需要架设职业院校与科技系统之间的桥梁纽带,促进科研资源集成共享,扭转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局面,实现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推动新质生产力充分涌现。从人才资源共享层面,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科技研发、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跃迁升级的需求。同时,职业院校可邀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一线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和科研项目,组建高水平混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人才链和创新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从研发资源共享层面,基于共建共研共享的基本原则,汇聚职业院校、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社团等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唯有促进科教资源流动共享,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体系,方能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25期)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

上一篇: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工信部提出2025年政策着力点

下一篇:教培分会与国家开放大学软件学院参与网络安全指引标准建设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