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2035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首次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六大特质”的至臻呈现,将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在走向2035年的这10多年时间里,职业教育须对焦教育强国建设,探讨本领域“六大特质”的目标、推进中的问题和塑造方略。
一、从机械灌输为主转型为无形浸润:强化思政引领力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尽管是使学生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但教育的政治属性要求须有思政引领,通过立德铸魂,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客观地讲,当今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较为单一、机械,思政引领力尚显薄弱。突出问题在于:“三全”育人重思政课程、轻其他方式;思政课程重机械灌输、轻灵活育人,课程思政重生硬植入、轻润物无声,课外教学重实践活动、轻思政引导。如何改变现状以形成强大的思政引领力?笔者认为,瞄准思政教育目标,致力解决当前问题,可在四方面着力。一是改革评价方式激励“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应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将师德师风、思政教育目标和效果作为学校分管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每位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思政教育全方位落实。二是思政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易接受性。思政课程不应过多关注知识点传授,而要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润物无声中浸润学生内心,重点关注师生、生生的互动和教学实际效果。三是课程思政更关注思政与课程内容的无形融合。专业课程可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或课程发展史之中,内容切忌空洞说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直抵心灵。四是思政教育应增多生动案例和现场教学。“百闻不如一见”,思政教育需要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多鲜活案例和现场教学,加以科学合理引导,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升。
二、从就业导向为主转型为全面发展:增强人才竞争力
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在于: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在技术技能方面满足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且素质全面、善于创新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甚至在世界职业教育舞台上具备极强的综合竞争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党的二十大之前以就业为导向,之后逐渐向学生服务全面发展转型。当前尚有如下问题:专业设置较难动态调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课程设置缺乏与行业企业合作有效开发;教师知识结构难以跟上行业企业岗位发展前沿;实习实训难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教材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如何实现转型,形成强大的人才竞争力?对焦教育强国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可在五方面发力。一是动态调整专业以适配行业企业岗位需求。摒弃学科发展逻辑,树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设什么专业”的理念,及时研究行业企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培养实用人才。教师要及时到企业调研学习,与对应行业企业领域工程师合作开发、优化课程,使课程内容跟上行业企业发展步伐。三是教师要持续到企业学习并更新知识技能。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证书不能一劳永逸,要及时吸纳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始终使自身素质与行业企业发展同步。四是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始终要“货真价实”“与时俱进”。真实的场景、实习实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适应岗位需求的真本领。五是教材的形式和内容既要让人喜闻乐见又要适配需求。应当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密切配合开发、更新教材尤其是积极探索开发数字化教材。
三、从较少涉猎科研转型为重视研发:彰显科技支撑力
职业教育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培养“螺丝钉”般的高技能人才,还要让其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最终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师能够带领团队针对行业企业需求,研究解决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问题,服务支撑行业企业发展。从现实看,职业学校之间的关键办学能力差异较大,多数职业学校只看重教学,基本不关注科研,甚至认为科研不是职业学校的职责。即使在有些开展科研的职业学校,也存在着教师只关注纯学术研究、个人“单打独斗”、难以与行业企业合作研发等问题。如何实现转型,通过科技支撑行业企业的发展?对焦职业教育承担的服务支撑行业企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彰显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可采取四项措施。一是职业学校全方位树立“立地顶天”的科研思维。职业学校以人才培养为首要职责,但还要扎根大地,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问题。此类研究亦可衍生“顶天”的突破性成果。二是学校要搭建校企合作研发平台。校企双方均投入经费、人力、设施设备,充分运用职业学校多专业人才优势,针对特定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合作研究。三是教师要成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技术前沿,积极争取合作,参与到行业企业研发工作之中。四是吸纳学生辅助开展校企合作研究。教师团队在与行业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可以吸纳学生参与。此举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职教自信,形成创新能力,为将来到岗技术技能更新奠定基础。
四、从发展参差不齐转型为均衡发展:提升民生保障力
职业教育强大的民生保障力,主要表现在人民子女公平接受均衡的高质量职业教育,通过“学生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这也是教育的人民属性的基本要求。从现实看,职业教育当前还难以形成强大的民生保障力。突出问题在于: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次等教育上;职业学校与同层次普通学校相比,人、财、物投入不足;各地区之间职业学校水平差距较大;同类职业学校之间关键办学能力发展极不均衡。如何转型,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强大的民生保障力?关键的着力点是解决职业教育领域各方面的不均衡问题。一是通过大力宣传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传统文化“重学轻术”观念影响着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要在全社会营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文化氛围,宣传职业教育成才典型案例,扭转公众偏见。二是增加投入保障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是办学的基础。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应为同层次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大多地区要改变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增加投入以充分保障办学条件。三是职业学校要大力发展内涵提升质量。多数职业学校要全方位打造高质量的教师、专业、课程、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满足高就业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四是急需社会提供较高的待遇保障和顺畅的晋升通道。要着力解决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待遇低、发展前途有限的窘状,消除公众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发展前途的担忧。
五、从校企合作为主转型为多元互嵌:凝聚社会协同力
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最大的不同是,不能关门办教育,必须政、行、企、校多元互嵌、全社会协同;否则只能培养难以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纯学历人才。强大的社会协同力,需要政、行、企、校甚至任何涉及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因素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国家关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指向,要求凝聚社会协同力。但现实是,职业教育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达成社会协同,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如何突破现状,实现强有力的社会协同力?一是需要形成强制性的支持社会协同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可在国家法律法规指引下,针对实际制定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规定并出台相应举措激励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二是要有相应的体制机制确保社会协同职业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国家推动的“一体(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两翼(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工作,须形成顺畅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三是通过督导评估社会协同效果形成整改意见。社会协同不能流于形式,要通过政府督导运行及综合评估,评判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尤其是提出激励政、行、企支持职业教育的措施。四是社会各方在形成利益最大公约数情况下完善协同机制。多方利益的有效协同,关键在于政府推动、职业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有政府的撬动,加之职业学校努力,其他各方会更愿意与职业学校合作,社会协同力自然会极大提升。
六、从学习借鉴为主转型为对外辐射:扩大国际影响力
我国职业教育一直是在学习借鉴德国、瑞士等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表现在高质量的“走出去”和“引进来”。“走出去”主要指输出标准和模式,“引进来”主要是推动我国成为境外学生留学的重要目的地。从现实看,我国职业教育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走出去”的学校举办了一些境外机构,但有些流于形式;“走出去”的目的地多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出的标准和模式较为分散,缺乏权威性。“引进来”的留学生多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华留学目的大多还是学习语言而非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逐步得到世界各国认可,扩大国际影响力尚需找准合适途径。一是随大企业“出海”培训。我国大企业出国办厂 ,急需培训适用的当地产业工人,当地实难承担,须境内与该企业合作密切的职业院校陪同“出海”培训人才,这也符合国家战略。二是输出标准和模式。德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有自己的标准和模式,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更加适合部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可积极予以推广。三是推广我国职教理论。及时总结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案例和理论,创办外文职教期刊,运用国际平台,向世界职教舞台发出中国职教好声音。四是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可在境内或境外联合培养培训职业教育人才,推动我国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留学目的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成为走向世界的职业教育。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转载自《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