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高等教育形态,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态势迫使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其对传统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核心要素产生的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标亟待重新定义——既要主动适应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也要坚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类独特价值培养。
重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标
(一)以数字领导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数字领导力包括数字素养、数字思维、人机协同能力等,即教育要培养具有数字战略识别、数据驱动决策、人机高度协同等技能的人才。数字领导力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创新,这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数字领导力强调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教育者需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理解数字化转型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影响,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二)以高阶思维能力为基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创新
高阶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石,主要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首先,高阶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盲目接受信息,而是学会质疑、分析和评估。其次,提升创新能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将更容易在学业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高阶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最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实现深度学习。
(三)以社交能力为桥梁增强学生人际互动与合作精神
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机器可以执行许多任务,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理解与支持仍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因此,社交能力愈发重要。
首先,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在多元化环境中有效沟通和协作。其次,还要求学生学会在虚拟环境中有效沟通、协调资源、共同完成任务。最后,社交互动是思想碰撞和灵感激发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不同背景、观点的人交流,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四)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塑造学生积极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人工智能仍然属于工具,不具备人类所具有的情感、人文关怀和人类价值,因此,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仍然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必须重新定义“人的不可替代性”,在培养“人工智能增强型人才”的同时,更要守护人类特有的批判精神、创造冲动与人文关怀。教育体系应重视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的教育,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知识仍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获取更加便捷,但机器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类进行思考,知识仍然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但知识传授类型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改变。一是以记忆为主的事实性知识传授可能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而其他类型知识传授尚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完全替代。二是辨别真伪的知识将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普遍存在“幻觉”,且其生成的知识真伪性难以判断,辨别真伪的知识理应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三是运用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如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态势与路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治理、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二)构建以高阶思维能力建构为基石的教育内容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在教育内容中要专门设置高阶思维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脱离实践,还应强化实践训练体系。通过设计完善的实践训练体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构建社交能力训练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构建相应的社交能力课程体系和创设社交互动环境。在社交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技巧等社交能力要素融入课程,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社交能力。
(四)完善生命教育体系
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命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守护人性的本质光辉,通过人文关怀与价值引导,使学生成为技术洪流中保有温度、责任与意义的完整生命体。一是将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融入教育全过程,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二是构建技术哲学与生命伦理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认识生命的意义。三是通过情感教育课程、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和管理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喜悦和成就感。
资讯来源:中国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转载自《高等理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