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追求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追求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发布时间: 2022-12-23      浏览量:1621

      教育局长高峰论坛组委会与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的“您有问题我来答”活动,受到广大关心、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士欢迎。家长、老师纷纷通过"专家通道"发来心中的困惑。组委会将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邀请专家给予解答,通过“专家回信”,为您呈现专家的精彩回答。


      一起来看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褚宏启教授的“专家回信”——


观众提问

      能够使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信息化将会使优质教育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如何有效促进教育发展进程,使得教育资源分配合理,使得优秀的教育人可以带动积极奋进的教育人,让优秀的教育者可以不被淹没;如何看待教育公平和教育优质化之间的关系?

专家回答


褚宏启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
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公平与教育优质化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有人认为,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也不能兼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两个并行不悖、不可或缺的目标,在新时代,我们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兼顾公平与质量两个目标,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

高质量的教育要建立在

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上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建立在高水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上,必须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战略,缩小区域、城乡和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要追求教育发展的高水平和学生发展的高质量。

      我国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要求教育公平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包括很多方面。《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服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的教育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更好的教育不仅是“更加公平的教育”也是“更高质量的教育”,这样,教育公平就成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尤为重要的是,更好的教育不仅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对美好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好工作、高收入、好住房等具有直接影响。

高质量的教育要充分开发

每个人的潜能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要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培育并弘扬人的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最后让人过上美好生活。这种价值追求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国际社会特别强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人道主义价值方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明确提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 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愿望可以称为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发展观的道德伦理原则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这就意味着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终身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不仅强调“教育结果”的质量,能充分发展人的能力,并能为人的将来带来美好生活;也同时强调“教育过程”的质量,关注教育的细节与学习者的感受,能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与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情感关爱等,使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

      实际上,不仅促进人的发展,过上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教育,促进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也都需要高质量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要更加关注

21世纪核心素养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教育质量只谈教育公平是没有实质意义的。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高质量教育?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要求,我们需要从时代发展、从全球视野来观察思考这个问题。

      21世纪是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难以分割;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使全球化加速,使地球村变小;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与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这三者使得全球社会更加复杂,变化更快,相互依赖加强,相互竞争加剧。新时代、新社会需要新素养、新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素养热潮实质上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体现出社会变革对新的人才观的呼唤。尽管框架结构、分类方式有别,国内外诸多核心素养的清单在实质内容上大同小异。创新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社会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也包括跨文化、跨国界交流与合作)、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信息素养等被各方共同强调。国内外普遍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核心素养,个体才能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关系的讨论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的教育质量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唯分数”,把质量简单等同于分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突出重点,培育21世纪核心素养,这样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才能缩小我国学生素质与发达国家学生素质的差距,才能让我国学生更好应对21世纪的种种挑战,赢得并享有美好生活。


来源: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


上一篇:探索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下一篇:建立全国统一的“双师型”认定标准必要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