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解析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挑战与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5-17
浏览量:3650
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世界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迫切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并且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特点。经过20多年的探索,我国教育数字化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为此,建议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新基建、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提升师生数字素养、释放数据红利、研制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坚持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等,使“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以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系的战略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里,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新时代的迭变和升级,是教育信息化演变的高级阶段,是顺应数字时代潮流推动教育深化变革与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现教育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这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通过回顾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析发展特点,总结历史成就,厘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现状,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以期把握其基本规律和发展态势,为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出建议。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抉择。自21世纪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数字化发展规划,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1.教育数字化基础建设驱动阶段(2000—2011年)200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该规划指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该阶段教育数字化发展主要内容包括重大工程建设、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教育政务数字化建设、产业和标准体系建设等。具体表现为: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等延伸和扩展工程,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和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开放式数字化平台,开发各类数字教学资源等;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信息技术普及教育,开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等;在教育政务数字化建设方面,推进建设教育办公信息网、教育业务资源库等;在产业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多种资本参与数字化产业建设,规范数字化国家标准体系和推广行为等。历经十年的基础建设驱动发展,为我国教育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体系已初具规模。2.教育数字化应用驱动阶段(2012—2017年)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立应用驱动的工作方针,开启我国教育数字化应用驱动阶段。以应用驱动为导向,“三通两平台”工程全面开展,教育数字化进入资源与环境的共享与应用阶段。该阶段教育数字化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资源应用、学校数字化应用能力构建、师生数字化能力提升等。具体表现为:在数字资源应用方面,推动各类数字资源平台应用,促进数字资源的可获得性、覆盖面和应用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在学校数字化应用能力构建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差异化教学,鼓励发展式评价,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师生数字化能力提升方面,鼓励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自主、合作等多样化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加大教师数字技术技能培训,养成其运用技术变革教学模式、开展网上教研和科研的习惯。经过五年应用驱动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广泛用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在应用中发展、在应用中提升的态势。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确立了融合创新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化迈向智能时代的新征程,“创新”成为该阶段的关键词。创新发展阶段,将教育数字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激发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引发教育系统变革,重构教育生态系统。该阶段,以“育人”为中心,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确立了到2022年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和“三个转变”的基本目标。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普及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赋能,构建新时代智慧教育新生态。明确了八大行动计划,运用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2022年,教育部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标志着我国教育已进入数字化转型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并且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特点。第一,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进程是一个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的过程。为保障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连续性,我国教育数字化由政府主导,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国家统筹做好教育数字化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鼓励多主体参与,加强督导与评估,提升教育数字化建设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第二,素养为先、育人为本。教育数字化注重素养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普及数字教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终身学习服务,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第三,应用驱动、融合创新。教育数字化的进程呈现出技术与教育走向融合、进阶发展的态势。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历程,首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参与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边缘参与者”。其后,数字技术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应用。再之,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融合”,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教育治理体系重构等,最终形成全方位、沉浸式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泛在的、个体化、终身教育新模式。第四,加强保障、高效落实。教育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保障有力、高效落实的格局。建立目标考核、督导促进等制度机制;通过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数字化,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良好环境;国家机构、企业、科研单位、社会力量等全方位参与,形成教育数字化发展合力等,有力促进了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数字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发展成就,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学校层面数字化建设加快升级,数字化基础环境明显改善,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2月,全国所有中小学都已接入互联网,99.5%学校有多媒体教室,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二是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数字资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有效弥合“教育数字鸿沟”。2022年3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截至2022年3月29日,平台上基础教育资源总量已达28052条,职业教育教师自建课程超17.8万门,高等教育慕课数量已超5.25万门。三是数字化对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作用大幅提升。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模式,构建起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新形态;智慧课堂等数字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变革,构建起泛在、个性化学习新环境。截至2019年底,全国城乡学校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教师平均比例达到78.21%。四是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不断提升。通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数字素养明显提升。2022年8月31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结束,共有1313万名教师进行注册学习,约占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数的71.2%。通过普及数字教育,学生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和习惯逐渐形成,数字素养显著提升。五是教育数字化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了以数字技术引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双减”效果显著,截至2022年3月1日,日均浏览量达2922万人次,比“双减”前增加了24倍。六是教育数字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我国教育数字化在国际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在世界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上由“跟跑”“并跑”向“领跑”方向前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国际教育数字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2023年2月13日和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数字化国际影响力。新一代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持续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世界范围内教育转型的主要方向和重要载体。后疫情时代,疫情的冲击和数字技术飞速迭代的叠加,加速了教育迈向数字化的进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以及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使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巨大挑战。新时代我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倒逼教育数字化转型。首先,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迫切需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其次,新一代数字技术和经济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以应对未来国际竞争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当前我国产学研的完全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尚未满足数字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数字经济人才供需不平衡等现象。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和数字技术为师生应对疫情提供有力的对策和保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当前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数字化基础设施均衡和在线网络质量问题、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分享问题,以及东西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数字技术发展也还存在不均衡现象,资源和环境的数字鸿沟在某些地区还依然存在。此外,公民数字素养鸿沟现象也还时有存在。例如,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和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问题、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缺口问题、终身教育体系中数字能力教育不足问题以及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亟待提升问题等。因此,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数字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挑战。当前仍然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有待完善的现象,未能在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态、教学理念和文化、课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形式等方面开展系统性、结构性的数字化变革。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也还存在着理念认识不深、理论研究不够的现象。首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识有待深化,尚未具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方式,实现数字思维引领教育教学转型的意识。例如,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及引领教育现代化作用的理念认识还不深、顶层设计还不够,尚缺少系统的方法论引领,也还缺少转型成功的丰富典型经验,转型的效益也还不十分明显等。其次,数字化转型给教育带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在线教育收集了师生教育教学的海量数据,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教育伦理问题可能引发担忧。再次,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需进行深入解读。数字化转型存在“变”与“不变”的统一。“变”的是数字化形式,即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完善数字教育新基建,建设智能化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大规模个性化教育的新生态。“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技术不能简单地代替教师的角色。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我国当前与数字化转型适切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数字化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数字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还不足,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健全,教育数字化治理和服务体系尚需完善,教育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数字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教育新基建和教育革新的核心要素。但就目前而言,能够切实满足学校师生需求的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尚处于更新周期长、规划设计不够强、可持续质量提升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状态。因此,充分满足一线师生教学实际需求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及数字化教育新基建“共建共享”机制亟须有效加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数字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将对社会各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和未来工作形势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创造能力、人机协同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数字化素养将成为未来劳动者必备的能力指标。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校师生尚存在数字素养与技能不高的情况。有些学生网上学习自制力和合作能力还不够强,适应数字化社会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数字化能力也还不够强,较难适应在线学习的需求。高质量育人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理念对于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要求,尤其要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所需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而有些教师数字化技能还停留在简单应用层面,尚缺乏深入的数字化技术与教育融合应用能力。因此,学校亟须借助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采取多种形式有效推动和引领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凸显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体系的战略行动。从国家层面对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完善的顶层设计,从愿景使命、意义价值、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战略行动、实施路径、责任分解、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研制高效可行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政策,有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国家中心枢纽能力,构建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成立国家级数字资源建设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聚资源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统筹数字资源赋能学校教育的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统筹数字教育的理论、政策、实践、标准规范的研究,加快我国数字教育功能性、服务性和系统性升级。完善我国教育数字化政策体系,就教育数字化的新理念、新战略、实施路径,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规划、监测、督导评估体系等加以政策保证,制定符合数字化应用的安全体系和伦理道德规范。开展数字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和隐私保护以及数字伦理风险防范等加强数字教育保障措施。同时,制定并出台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国家督导和标准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新基建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牵引力量和抓手。要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例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的数字化转型,采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图谱的技术支撑实现课程教材的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中的学习者画像技术支撑实现学生学习难点分类研究数字化转型。数字资源和平台体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举措。学校大力引进并推广使用数字教材,实施面向素养时代的数字化教材体系改革。加强智慧校园体系设计,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教育平台、网络化学习空间、安全保障体系等建设。乡村薄弱校区与城市优质学校共建“云课堂”,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实现一块屏幕连接城乡两个课堂,两地学生同上一堂课,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互动,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进一步促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系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支撑体系。(三)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完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策略。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数字教育政策制定、数字资源和平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引导、监管和督导作用;对于数字技术的相关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相关企业加大与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软件、程序和平台。采取政府主导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的局面,推动教育整体变革。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一是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丰富数字教育的应用场景,革新传统的教学生态系统,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形态,包括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教师能力等。二是推动教育治理过程全业务创新与变革,包括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转型标准体系、科学技术支持、教育基础设施、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教材、教育教学研究、学生成长、教育督导评价等,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智慧教育即适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过平台、资源、数据等方法和手段搭建起智能化学习氛围,提供个性化学习需求方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数字素养与技能等的人才,简而言之,就是用教育的智慧培养出智慧的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很好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产品,在平台上做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学段全覆盖,德智体美劳等课程资源全覆盖,学习、升学、留学、资助、创业等成长过程服务全覆盖,教材、教师、校长等教育要素全覆盖,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在职学习者、老年人、海外学习者等学习对象全覆盖,并建立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智慧教育体系,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实现了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从而构建起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四)坚持素养导向,不断提升师生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为适应数字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师生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和学习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与学习活动而具备的数字化意识、能力与责任。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应充分认识数字素养与技能对于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师生在数字时代学习工作生活的适应能力。研制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框架,注重数字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例如,基础教育阶段注重数字素养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数字意识,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形成数字社会责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依据标准开设相应数字技术课程。将数字化学习列入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开展数字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例如,重视数字化基础课程建设,开展人工智能、编程、数据分析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探索微课、慕课、混合式学习等多样态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实时、泛在和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进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制定教育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框架,加大教育管理者数字治理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系统的课程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者的数字治理能力,提升教育领导者的数字领导力。制定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框架,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培训功能,为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技能提供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教学,利用网络优质数字资源构建高效、灵活的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赋能教育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数字化带来强劲动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应当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构建起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和服务新模式。要建设教育大数据中心,形成汇集、融合、高效的教育大数据体系,运用海量数据形成教学知识图谱和描摹学习者画像,为教师教学决策数据化、学生交流互动立体化、学校治理反馈及时化、教育改革研究科学化、全民学习终身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将大数据应用到教育领域,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为全方位多维度评价学生发展提供可能。收集各种类型的数据并加强数据管理,实现教育管理领域结构重塑、流程优化和高效治理,为教育治理提供智能分析、评估与诊断,实现科学精准治理,提升教育治理的效率和效益。完善教育数据管理机制和标准体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深度贯通与整合,构建数据安全运行的支撑体系及数据治理的标准体系,筑牢数据安全的底线,构建可持续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六)发挥评价导向作用,研制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我国20多年教育数字化历程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学校学习方式变革中效果还不十分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尚缺少与教育数字化目标和价值导向相适应的完整的评价体系。要顺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评价为导向,学校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管理评价等评价体系整体联动,实现评价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运行三者协同创新,研制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进的系统过程,要创建一套教育数字化发展成熟度模型,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此引导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时监测和评估教育数字化发展状况,有效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及时诊断和矫正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形成高效转型策略,为整体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指引。可以从以下角度构建教育数字化成熟度模型。借鉴国际相关组织或者发达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者成熟度模型。例如,可以借鉴英国学校数字化成熟度研究经验,结合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团队研制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教育数字化成熟度模型可以从战略(战略规划、保障体系等),技术(连通性、硬件和软件、数据等),素养(师生数字素养、教育管理者数字技能等)等角度加以考虑。(七)坚持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数字教育未来新图景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世界各国在进行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积极开展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合作与战略对话。扩大高质量教育开放与合作,成立国际数字教育发展联盟,举办世界数字教育论坛等,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与稳定平台。加强数字教育标准体系研究,探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对策和实现路径,建立教育数字化的国际规范和标准,探索网络空间数字治理新方式,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打造公平优质有韧性的数字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图景。将全球成功的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引进来”,充分利用全球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稳而整体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引导我国教育数字化经验“走出去”,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教育数字化国际交流互鉴平台,宣传我国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中国经验和成果,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中国范式,为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的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促进数字化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与国外数字化企业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协作与创新,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对人才培养开展中外合作等,激发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构建人类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上一篇: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大国工匠
下一篇:高质量研制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