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产业人才需求研究如何精准开展

产业人才需求研究如何精准开展

  发布时间: 2023-07-05      浏览量:1694
      产业人才需求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核,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依据,是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动力。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行行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的建设要求。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搭建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的要求。产业发展和国家政策都在迫切要求依托专业力量开展产业人才需求研究,科学引导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图片

供需不匹配是制约职教发展一大痛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产业与职业岗位的持续变革,引发人才需求的持续变化。唯有及时研究产业和职业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人才规模、层次、类型、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准确引导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规模、结构与质量适应现在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产业人才需求调研作为确定职业教育规模、专业与课程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已成为绝大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共识和普遍做法。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痛点。部分业务主管部门、省市政府、行业组织、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咨询企业等机构与组织已经在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并发布相关报告,但也存在普遍性问题:第一,在组织性上,主要表现在主管部门、行业、行指委、院校多头开展调研,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企业数据反复采集,信息碎片化、孤岛化问题突出,分析报告权威性欠缺;第二,在科学性上,主要表现为需求指标确定随意、数据来源不明、样本量偏少、抽样随机、数据分析黑箱、分析结论主观等,研究报告科学性不高;第三,在指导性上,主要表现在需求与供给“两张皮”,需求分析结论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科学、持续引导等。


      究其原因,产业人才需求研究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要求非常高的研究领域,而目前国内开展的大部分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缺乏专业理论、方法和团队支撑。一是我国产业人才需求分析相关理论研究,尤其是同时考虑需求分析与职业教育供给的相关理论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二是企业需求数据采集困难,对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数据缺乏方法研究与机制设计;三是现有大多数机构不具备科学开展产业人才需求研究的专业能力与资源调配能力。


图片

产业人才需求研究的关键与借鉴


      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贡献度大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均设立专门机构,研究产业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定期发布需求数据。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策略虽有不同,但基本是围绕“谁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三个问题展开。这也是我国开展产业人才需求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

问题一:谁研究,即产业人才需求研究主导模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主导产业人才需求研究与信息发布的机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劳动部门主导、教育部门主导和产业主管部门主导。

      劳动部门主导模式的典型案例是美国。1998年,美国劳工部就业与培训管理局开发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职业信息网络”(O*NET),涵盖近千种职业的供需实时信息,在学校与岗位、供给与需求之间架设了实时信息联通通道。

      教育部门主导模式的典型案例是德国。德国依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和雇主协会,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要求,每年开展教育职业目录的开发与更新工作,已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与程序,保证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对接。

      产业主管部门主导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中国台湾地区。由台湾发展委员会整合经济、交通等产业主管部门,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基于产业人才供需信息,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相关供需报告定期发布在产业人力供需资讯网站上。

      不同机构主导产业人才需求研究的出发点、侧重点和信息特征存在差异。劳动部门主导模式以汇集分析职业信息为出发点,侧重职业特征与职业变化趋势分析,信息量最丰富且标准化程度高;教育部门主导模式以供给如何匹配需求为出发点,侧重研究产业和职业变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对教育供给指导性更强,企业需求信息资源主要来自雇主协会,更关注信息深度挖掘;产业主管部门主导模式以服务产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侧重产业未来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前瞻性更强。我国开展产业人才需求研究必须统合协调产业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的需求与资源,借鉴成功经验进行制度框架的顶层设计。

问题二:研究什么,即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框架。

      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框架需要确定分析对象和分析内容两个层面的问题。

      分析对象即确定面向哪些产业开展人才需求分析,美国O*NET涉及的面最广,覆盖了绝大多数行业与职业;中国台湾地区则选择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进行分析。我国在推进产业人才需求研究时不宜全面开展,应选择战略重点产业先行先试,成熟后再考虑逐步扩展到更大范围。

      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内容框架通常包含4个部分的内容:产业发展与变化趋势、产业人才需求量化分析、产业人才需求质性分析、供给建议。美国O*NET的内容框架涵盖面最广,分析内容细致,包括围绕职业分析职业要求、劳动力市场特征、岗位信息;围绕员工的特质、能力与经验要求。我国确立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内容框架时需要立足国情、产业实际和职业教育供给需要,科学确定分析内容指标体系。

问题三:如何研究,即产业人才需求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产业人才需求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统计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抓取的网络招聘信息数据和面向雇主和雇员发放问卷获取的调研数据等。

      获取数据的方法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新兴的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收集当前和未来短期内的信息,对调研工具设计、实地调查、数据清理等技术要求高,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均比较大。大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网络爬虫等技术,提供相对实时的技术变化和技能需求信息,对搜索算法、技术技能的编码分类等要求较高。

      统计数据、问卷数据和招聘数据只能呈现过去和当下的需求,还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预测模型,目前常用预测模型包括灰色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等。不论是数据来源渠道、数据获取方法和预测模型设计都需要专业理论与专业方法的有效支撑。


图片

立足省域依托大数据搭建研究平台


      立足省市建立高质量供需对接机制,建立专业机构系统分析和产业人才需求变化追踪,建立区域产业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是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可行之路。

      第一,以各省份大数据局建设为契机,开发人才供需大数据平台,协同并整合发改委、工信部门、国资委等产业主管部门,以及人社部门、教育部门、统计部门等的资源与数据,建立完整、准确、及时的省域、市域以及重要行业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信息。

      第二,在省市层面建立产业人才研究专业智库,协同职业教育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员,开展产业人才研究,包括确立产业人才需求分析内容框架与指标体系、研究需求数据采集方法与路径、构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模型等,开展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匹配研究,包括围绕规模、层次、类型、能力等建立产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匹配机制等。

      第三,定期发布产业人才供需分析报告,有效引导省域内职业院校规模、专业、课程与产业规模、产业布局、人才需求的精准适配、有效对接。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展产业人才需求研究以支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Coursera 2023 年全球技能报告:技能何以成为职场硬通货?

下一篇:AIGC与科创教育「双向奔赴」,将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