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教育数字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数字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5-30      浏览量:38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他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随后,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一词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3]。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适应数字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生产力。

当前,全球数字化转型趋势势不可当,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更是如火如荼。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因此,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如何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关键命题。为此,亟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厘清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教育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两个关系,从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现实路径。

一、内涵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与载体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生产要素的形成、组合和运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逐渐覆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领域,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增强人机物连接,加快数据生产与流通,提升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运用能力,凸显数据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动力作用。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生产要素之一,数据具有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在不同应用场景中发挥乘数效应,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能够提升配置效率和激励效率[4]。生产力发展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形成,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逐渐兴起,伴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双轮驱动,新型经济组织形式的数字烙印更加深刻。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产业。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如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数字产业化促进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产业形成,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这些新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增长的新引擎。新产业依托数字平台构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地域限制,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和自由流动。这种高效的配置方式将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孕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二、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数字化的关联关系

(一)静态视角:新质生产力的三大数字化要素

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学界把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这一论述后来概括为生产力的三要素。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促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劳动者跃升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跃升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跃升为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无论高素质的劳动者还是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泛的劳动对象,都是在数字化进程的推动下实现的整体跃升,具有数字时代的特征。首先,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战略人才、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随着数字技术以势不可当的速度融入生产、生活的全领域和全流程,智能机器在生产、服务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效能,劳动者不再是以简单、机械的操作为主,更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与机器高效协同,以实现生产的最大化。可以说,任何高素质劳动者都不能脱离数字技术而劳作和发展,人与机器的协同是数字时代劳动者必备的能力。其次,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指采用新兴技术,且具备较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信息集成能力的生产设备、工具、系统和服务平台等。不同于传统的劳动资料,它们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精准控制和智能决策,从而带动生产力的提升。这些劳动资料大多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最后,更广泛的劳动对象包括传统手段难以改造的自然物,如深空、深海、深地等,以及通过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成的劳动对象,如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而成为重要劳动对象。随着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未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代表着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前沿方向。2024年1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未来信息”作为重点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方向之一,提出“加速类脑智能、群体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赋能,加速培育智能产业”[5]。

(二)动态视角:数字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力水平随科学技术进步而提高。渔猎社会阶段,劳动者主要是部落成员,采取简单的石器等工具进行狩猎、采集和简单的农业生产。这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极低,获得的劳动产品仅够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农业社会阶段,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和牧民,劳动资料主要是农具和耕畜,劳动对象主要是土地和动植物。劳动方式以农耕、畜牧为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这一阶段出现的新的工具和生产资料,使得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形态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和畜牧业取代了原始社会的狩猎和采集,也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出现了分工和阶级分化[6]。工业社会阶段,劳动者主要是工人和技术人员,主要从事工业生产和技术开发。劳动资料升级为机器设备,如蒸汽机、纺织机等。劳动对象范围极大扩张,包括铁矿石、棉花等原材料和半成品。这一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迎来了工业革命的爆发,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工厂生产,使得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确立,经济形态以工业经济为主。信息社会阶段,劳动者在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生产环境中工作,从事信息产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业。劳动对象涵盖广泛的工业和服务领域,劳动资料包括先进的生产设备、信息技术系统等。在该阶段,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式,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新质生产力也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与产业不断融合、交叉、渗透,推动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因而催生了数字经济形态,数字化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数字技术与社会深度融合,对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与结构,驱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新质生产力则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进一步扩大了数字经济的规模,加速推进数字化进程。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极大推动了数字化进程。

三、双向驱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数字化的逻辑理路

(一)教育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动能

其一,教育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基础。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首先,新质生产力大多依赖数字技术,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水平,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熟练掌握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智能系统与工具,具备一定的人机协同能力。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主要表现为生产技术、工艺的革新,以及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因此,劳动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教育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全流程、全领域变革,涉及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要素,围绕“学技术”和“用技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机协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能力,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者。

其二,教育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活力。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头活水。一方面,高校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产生大量技术创新成果,以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壮大和提升行业生产力。另一方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数据密集型范式和智能化科研(AI4R)范式,能够适应数据规模巨量、数据相关性强的当代科学研究需求,推动科学研究与工程实现密切结合,极大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准性。数字化科研共享平台极大方便了跨学科、跨地域科研团队之间的科研协作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拓宽研究领域、激发原始创新。

其三,教育数字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产业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进教育数字化必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解锁新场景、催生新需求,显著激发产业界在研发智能化教学设备、工具、软件、资源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垂直应用,形成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教育云计算、教育区块链等细分产业,同时也将带动传统教育信息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将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有产品进行融合创新,促进教育信息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为教育者、学习者、管理者提供内容丰富、形态多样、高效便捷的智能产品和优质服务,极大丰富教育的场景、内容和形式,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空间。

(二)新质生产力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

从教育发展的动力结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技术创新与应用来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在线课程的深度应用,打破教育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数字教材、数字课桌、虚拟实验室等工具组织课堂活动,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更加多样化、协作化的互动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进行精细化、实时化评估,实现更科学、更全面的教育评价;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还可以实现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这些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应用不断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从教育数字化的发展阶段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为教育数字化提供了物质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即建设、应用、融合、转型[7]。其中在建设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以开展网络、终端的建设和平台、系统的研发部署,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向上向好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的产业方式和产业结构,还极大提升了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和产出水平,带来的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从而保障教育数字化的持续投入,不断优化硬件和软件,建设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形成良性循环。

四、路径探讨: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路

(一)加快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夯实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基点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石,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提升教育数字化领导力,面向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领头雁”教师开展专题培训,掌握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思路与工作方法,洞察数字时代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教育教学创新方法,变革学校教育组织方式。二是构建智能化教育环境,分级建设中小学数字校园,更新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深化国家数字教育平台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进一步改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教学体验。三是培育教师数字素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师生数字素养水平,精准开设个性化培训课程,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能力,指导教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四是加快推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结合智能化评价工具开展人机协作的精准评价,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

(二)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和智力支撑,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引领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是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攻克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二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联合攻关,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三是以新技术创新科研模式,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新模式,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高校拓宽技术创新渠道,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针对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与世界顶尖创新主体开展跨国科研合作,助力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全球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强化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一是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强化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跨领域学习,提升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手操作、实地考察、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强化实践能力;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开展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比赛与科研项目申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师进修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支持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研模式与方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强化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尤其是人机协同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培养具有良好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四)构建协同生态体系,打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堵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多维协同发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的协同生态体系。一是精准洞察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及时将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纳入教育内容更新范围,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教育产出的人才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二是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支撑社会公众全生命周期自觉、习惯性学习,不断更新和补充新质生产力产业和业态所需的生产技能与消费知识,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三是建立各级各类产教融合平台,搭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产教融合、学科联动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学理和技术支持。四是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破以行政区划为本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形成面向城市群集聚发展、产业群优势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确保教育资源布局的体量、质量、层次、类型等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创新能力相适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资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作者:吴砥 冯倩怡 王俊

上一篇:加快数字人才培养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又一批19个新职业公示,三个关键词看“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