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闻聚焦 >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发布时间: 2024-11-11      浏览量:408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变革与转型

第一,新质生产力能引发职业教育理念的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具备持续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全面的科技素养,以掌握技术理论、培养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理念将不断向技术创新主动化、多元化、复合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第二,新质生产力能引发职业教育目标的升级。新质生产力将重新定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创新型、数智型、复合型、生态型人才转变。第三,新质生产力能引发职业教育内容的迭代。新质生产力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为重点,以数智化、绿色化新业态为发展载体,以颠覆性创新驱动为技术特征,将会更新职业教育的内容,以培养面向特定职业的特定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为主体的传统职业教育内容,逐步向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数智素养、生态意识、系统理解力等工业4.0背景下至关重要的一整套综合能力为主体的新型职业教育内容转变。第四,新质生产力能引发职业教育方式的变革。信息革命的推进,使得以教师为讲授主体、以信息化教学工具为主的传统职业教育方式不断被削弱,以多元育人、自主学习和智能化教学工具(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时云渲染技术、裸眼3D显示屏、AI助教以及立体教材)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方式将成为主流。第五,新质生产力能引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转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数字化、智能化孕育着新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未来数字化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学习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平台的打造,将实现职业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服务转型。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

第一,职业教育赋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育和凝聚。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强调劳动者在创新意识、数字思维、绿色理念、跨领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其他教育类型不可比拟的优势,可通过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创新职业教育方式方法等途径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二,职业教育赋能高精尖劳动资料的创造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的新型劳动资料,而劳动资料由旧到新的迭代需要科技创新深度参与。换言之,新质生产力是科技驱动的新型生产力,技术含量高,其形成的关键在于颠覆性、突破性技术的牵引。职业教育作为科学知识传播、技术发明、技术创造与技术运用的重要基地,能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革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高精尖的劳动资料。第三,职业教育赋能更广范围劳动对象的拓展和储备。更多种类和形态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能够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和赛道。劳动对象从人类早期的自然物拓展到工业革命驱动下的人工合成物、高性能材料、非常规能源,再到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信息数据,均是劳动者在实践运用基础上进行发现探索与创新创造的结果,需要劳动者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职业教育通过校企优势互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和新技术的探索与运用方面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做好生产力储备。

二、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施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大职教观”

首先,突出类型教育特点,提高办学层次。从宏观层面讲,进一步强调职业教育的基石地位,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另外,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由职业教育到高层次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教育的贯通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职普融通,加强不同教育层次和不同教育类型的有效贯通和渗透,打通人才培养通道和学生成才路径。对职业院校而言,要立足自身角色定位和职能范围,基于办学特色和目标,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其次,加强科教融汇,推动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与转化。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摆在与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技术融合创新,加速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新兴产业链中的转化应用。最后,突出“专精特新”,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新质生产力需要富有创新意识、数字素养、环保思维、能综合解决问题的专业化、尖端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目标,从培养传统技能型人才转向培养创新型、数智型、生态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优化专业结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首先,调整传统专业,剔除落后专业,开设一批新专业。将科技创新、数字技术、绿色低碳等新理念和新技术融入钢铁、冶金、化工、医药、建筑、轻纺等传统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全面数智化、绿色化改造。要下大决心撤销并淘汰供给过剩且就业率低、就业无前景、职业岗位消失的落后专业。着力加强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技术、量子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储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次,优化专业建设梯队。职业院校要结合办学实际,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从“大而全”的规模扩张向“特而精”的内涵建设转变。按照控制总量、缩减数量、逐步调整、持续优化的原则,集中现有力量和资源,聚力构建重点专业、优质专业和新兴专业的专业梯队。将重点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石,固本强基、升级改造,保持其高质量;将优质专业作为学校发展的骨干,培优赋能、改革创新,持续加强建设;将新兴专业作为学校发展的抓手,培育成长、特色发展,提升专业质量。

(三)推进“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深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坚持引育并举、量质齐升,精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能工巧匠”型人才,改进培养支持方式,加强产学研融合水平,精心培育各类自有人才,着力补齐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短板。其次,强化“双师型”与“双导师”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双师型”与“双导师”教师的资格认证、评价激励、考核培训等制度,并细化政策措施。完善校企共建共育机制,让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培养锻炼,让企业能工巧匠入校任教,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再次,转变角色认知和教学观念。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育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主体,要转变角色认知和教学观念,角色由以往的权威者和控制者转向引导者和促进者,观念由以往的知识体系传授转向创新意识、数智素养、绿色思维、精益求精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以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教师素质提升。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指标框架,引导教师在“数智融合”驱动智能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运用数据和智能化教学工具有效开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二,改进教材与教学内容。首先,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面向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数智素养,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为起点,以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终点,系统梳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工作任务,重构数智化绿色化课程体系。其次,开发产教融合型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如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媒体数字教材、立体教材等,及时对接行业热点和岗位需求,更新教材内容,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植入其中。最后,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学内容由知识和实践技能传授向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数智素养、生态意识、系统理解力等一整套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内容转变。

第三,变革教学模式与方法。首先,搭建“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智慧化数字教育平台、学习资源库、虚拟实训室等,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扩大优质教学和实训资源供给共享,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其次,普遍使用智能化教学工具,如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实时云渲染技术、裸眼3D显示屏、AI助教等,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把课堂教学从过去简单的“舞台剧”变成声光电效果齐聚的“大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最后,探索实施基于人工智能跨专业融合教学模式,在真人教师的基础上加入虚拟数字人教师或智能机器人教师,协同完成授课任务。探索建立跨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导学生运用两种及以上不同专业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职业需求。

(四)培养工匠精神,强化品质教育

首先,建设一批品牌技能带头人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其次,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大力开展工匠培育工程,开设工匠学院、“工匠班”,以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生产一线打磨,加大工匠型人才培育力度。再次,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坚守,是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态度。职业院校要从办学理念、校风校训的凝练入手,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融入其中,同时在校园环境的布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让学生在一景一物中涵养工匠精神。第四,将工匠精神渗透课堂教学,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是塑造工匠精神主渠道,要结合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工匠精神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布局,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将每个工匠精神核心要素进行充分挖掘。最后,以技能竞赛淬炼工匠精神。以各级各类技能比赛为抓手引导学生勤练技能,在指导学生不断训练、精进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精益求精的热情和产品品质的注重。

(五)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办学的重点专业、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在政府的协调调度下,与行业企业、学会等共同组建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创合作平台、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供需对接资源的共建模式,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其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现代农业、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领域,优先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产业领域内的实习实训、技术研发、工艺改进等。再次,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及培养内容。除了采取产业学院、订单班、学徒制的办学形态外,还要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助力企业技术升级、研发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最后,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链接全球的创新力量。职业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前沿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引进来,同时让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念走出去,加强同世界技能组织的参与度、提高世界技能大赛的参加度。联合国外办学组织或机构布局建设办学点,与发达国家和友好国家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节选自《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


资讯来源:高职观察公众号

上一篇: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

下一篇:瞭望丨着力构建支撑强国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