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职业动态 >徐晓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 | 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

徐晓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 | 数字教育 引领未来

  发布时间: 2022-06-29      浏览量:2461

日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这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来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徐晓明的解读文章——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这既是我国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战略。


当前,多个省市已经陆续开展教育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教育部分批确定并公布了北京市东城区、广东省广州市、河北省雄安新区、浙江省温州市等多个“智慧教育示范区”。这些试点、示范区,均在各自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包括生态及场景搭建、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评估等在内的有益尝试。


教育数字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我国目前数字资源城乡差别较大,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各地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协同推进、扩大优势,从顶层设计、理念认知、素质提升、数据积累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好工作。


做好数字资源

顶层设计和生态重构


教育数字化通过“平台+教育资源”构建教育信息化新生态。目前平台上的教育资源纷繁复杂,涵盖了国家级平台、省级平台、市县及学校平台的资源,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有些是重复建设,有些则是封闭运营,暂未实现信息共融共享,出现了信息孤岛。因此,国家层面要制定教育数字化的统一用户标准、资源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要明确空间的内容及使用,各平台要遵循统一的平台数据空间服务等基本功能规范,在确保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服务。同时,教育数字化的新生态要突出共享和创新。在数字化环境下建立另一个学习场,借助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拓展教学空间,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知识、即时化分享等个性化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创新为教育赋能。


提升教育数字化场景中

个体的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群体的数字素养都会影响到数字化教育的深度和效果。教育管理者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数字技术整合能力不足,家长对数字化的了解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线上学习中出现网络沉迷等问题仍客观存在。提升数字化教育相关群体的信息素养,提高个体数字化学习的自我规范能力,不能仅依靠教育和培训,还需要建立信息社会的综合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在全面推进数字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通盘考虑。


尊重教育和信息技术

自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数字化下的教育流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都要以立德树人为主,落脚点是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要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数字科学有其自身特征,任何数据的优化一定要经历一个逐步升级完善的过程,要尊重信息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垂直领域的独特发展节奏,避免急于求成。要注意数据使用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问题,防止教育数据泄露或滥用。


建立数字化教育的

评价和管理体系


数字化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基本构成,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评价与管理两个问题。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主要以试点为主,多个省市还以各自的数字化政策来推动改革,暂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数字化评估和管理体系。同时,数据具有无边界、碎片化特性,如果不做好边界管理,将会导致数字化教育信息的泛化。此外,以数据算法为主的评估不能作为100%的依据,比如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的评估和分析,很大程度上和当时学习者的主动性有关,只能作为评估的参考,学生全面的学习表现评估还应该参考老师的主观感受和意见。目前,数字化教育只是作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而存在,言传身教的学校课堂教育不会被替代,但是教育的内容、方式、组织和结构等都可能发生重构。如何在目前的数字化教育语境下,逐步建立完整的教育数字化评估和管理体系,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来源 | 《光明日报》



上一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展望

下一篇:大厂的B面